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古典诗歌思乡诗表现手法举隅

作者:李 芸 周 玲




  纵观94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诗鉴赏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愈来愈倾向考查对普通群体都具备的永恒情志(如思乡念亲、惜别怀远等)的理解,着重检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感悟,强化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积淀和人文底蕴阐发的能力考查。
  而关于乡愁类诗歌的鉴赏出现于多份高考试卷,如2002年高考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鉴赏,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闻雁》、《寒塘》两诗的鉴赏,2004年浙江卷的《菩萨蛮》,广西卷《鹧鸪天》,江苏卷《征人怨》,安徽卷《秋思》等;2005年全国卷《邯郸冬至夜思家》,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江西卷《绝句》,湖南卷《与浩京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的鉴赏。由此可见,乡愁类诗歌鉴赏的考查是高考热点之一。笔者作为多年的高考辅导教师,对这类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做一归纳,以飨广大考生。
  古典诗歌中用来传达情志的媒介很多,文人墨客往往感时生情;中秋望月怀远;重阳登高思亲;日暮行人思归;月夜除夕思亲;伤春悲秋念归,常常托物(子规、杨柳、梅、菊、雁、笛、月等)传情。平时阅读如能有这些敏感意识,再熟知一些常用表现手法,鉴赏能力必能有较大的进步与提升。
  一、比喻:如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硭,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此诗感情激烈、比喻奇特。诗人被贬柳州,心情抑郁不平,于此登山赏景愈加触动“愁肠”,所以荒秋之中的奇峭山峰在他眼里简直如同一柄柄利剑,无论行至何处,目及何方,却像总是在割刺他思乡的愁肠,此比形象逼真,切合当地独特的山形物态,三、四句再由“割愁肠”转出奇想,迭进一层,因观异乡景只能伤怀,索性登高思“故乡”;然而思乡情太切,只靠自己的一双眼睛眺望,终不能表尽内心的渴望,于是诗人由佛教化身之说生发联想:自己若能化身“身千亿”散立于每个山头,尽情遥望故乡,那该多好!想象奇特,比喻绝妙,表情痴烈,可谓“沉着痛快”。又如吴融诗《春归次金陵》中的“更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写诗人久官在外,终于去官返乡,当“地近乡园自有情”之时,喜不自胜,归心似被东风吹起的“杨花”,千里回转,轻快飘渺。“雪”又比花,见出杨花之多,思绪寥乱。
  二、烘染。如崔涂《春夕》诗中的“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三更啼”两句。上句写梦境,因长年在外旅居,思家心切,而成夜梦,梦中飞越万里,获得了片时回乡之乐,但是这不过像庄周梦化蝴蝶,乐趣毕竟只是短暂的虚幻,梦醒后发现自己依旧是“孤独异乡人”,依旧离家万里,更加失望忧愁。下句写梦醒处境,夜深月寒,不时传来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哀啼,真让人听来“一叫一回肠一断”(李白)。两句含意互相烘托映衬,梦中还家与子规夜啼,一乐一悲;“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而愁惨的气氛,把思乡之情烘托得更加浓烈。
  三、反衬。如元好问《颍亭留别》:“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诗中“怀归人自急”是离乡人真实心情的写照,为一诗之眼。但前后都极力渲染闲悠的物态。波是淡淡起,鸟是悠悠下,一个“自”字,说明景物美好,鸟兽自在,都非关己也,从而反衬的人更加孤苦焦灼。
  四、借景寓情。如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两句抓住边塞月下之景的特点,极力渲染大漠的荒寒和凄冷,“回乐峰”“受降城”点出地点,分别以“霜”“雪”形容沙和月,一写天上,一写地下,上下交映,无比单调、苍凉,为下文铺垫。第三句又诉诸听觉,以呜呜的深沉芦管声,进一步渲染气氛,触动人的思乡情绪。“不知何处”说明不止一处,凡是有征戍者的地方都会借笛寄情;也透露出征人惆怅的心境。最后用“望乡”两字点活全景,通过虚拟的征人望乡的细节动作,表现乡思的心理。这就使人之情貌与上面所写的夜景、笛声浑然一片,不直接抒情,但思情已尽见。
  五、细节。如张籍《秋思诗》“洛阳城里风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摄取“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进一步将“意万重”“说不尽”的乡思形象化、具体化,尤能表达诗人对这封家书的慎重和对故乡深深的眷眷思念,细节典型,生动感人。又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慢慢,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第二句以夸张之笔写泪透襟袖涟涟不干的细节,渲染离乡愁思。
  六、反常。如唐空图《漫书五首》之一中的“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写远离家乡,乡音越来越少,但听到莺啼声却和故乡的莺声相似,无端勾起思乡的隐痛,又无可奈何,只好迁怨于莺鸟。天下莺啼本一样,诗人却要怪怨它,恨其似乡音,是基于不该相似的心理的,这样反常的认识源于异地耳中乡音稀的事实,但心中却未曾忘却故乡音,当听到熟悉的莺啼时,便触动愁心,恍惚中似归故乡,转醒过来方知误将莺声当乡音了。一个“恨”字,情反常理,转出数层曲折,把乡思情表现得极真切。和此手法相同的还有“乡愁不随秋夜永,客愁偏向雨声添”(熊秫《客里书事》),“墨到乡书偏黯淡,灯于客思最分明。”(黄景仁《二十夜》)“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元好问《家山归梦图》)“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游汉江》)等。
  七、层叠。如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诗中的“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泪忆三巴。”两句先用三个“一”字重叠反复,写出杜鹃鸟悲鸣声声,愁肠寸断,次句又以三个“三”字对偶,点明时令,着眼于视觉,间接写出如血如火的阳春风光,突出一个“忆”字,把子规悲鸣,三月鲜花和断肠愁怀融成一境,相互映衬,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又如李觏《乡思》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前联的反跌之法,抒写家乡难见的伤怀,夸言故乡在天涯之外而从侧面含蓄吐露怀乡之情,下联承上点出“恨”字,不见家乃因“碧山相阻隔”,已令人生恨,何况暮色苍云又遮碧山。真是障碍重重,伤恨重重,一层深化一层。
  八、因梦寄情。如戎昱《旅次寄南张郎中》诗中的“归梦不知湘水阔,夜深还到洛阳城”,先写归梦,后写梦后,梦中回到故乡,看见春光满园,梦醒只见残灯落花,对比更加鲜明,突出乡思之深、急切,相似的还有“春风一夜吹香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光》)“寻常梦在秋江上,钓船游扬藕叶中。”(章孝标《梦乡》)等。
  当然,古人表现乡愁的手法是很多的,比如还有对比、双关、设问,虚实相生等等,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上面提到的八种手法是常见常用的,希望能给广大考生一点帮助。
  
  李芸,周玲,现居新疆泽普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