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高中开展荣辱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周朴华




  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树立科学的荣辱观,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内化为觉悟,外显为行动,必须经历“知晓——认同——行动”的过程,解决“无知”与“有知”、“认知”与“情感”、“认知”与“行为”三对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的过程,即“明理”(知)、“笃信”(信)、“力行”(行)的过程。因此,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懂得荣辱的是非界限,是荣辱观教育的前提;引导学生认同荣与辱的准则,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信念或道德准则,是荣辱观教育的关键;将已认同内化的观念外显为行动,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这种观念,并形成行为习惯,是荣辱观教育的最终归宿。本文拟从“知荣辱”、“信荣辱”、“行荣辱”三方面,探讨在对
  高中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活动中,如何实现知、信、行统一。
  
  一、知“荣辱”,是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前提。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知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真正理解“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能辨别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惟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植入学生心灵,产生精神认同并内化为觉悟。
  1、以阵地宣传促进学习。如将“八荣八耻”的内容制作成条幅悬挂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制作成匾牌放置在校门口、门厅、餐厅、宿舍楼、教学楼的必经过道口,还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及其对精神实质的理解或解读,制作成展板置于宣传栏,各班教室、寝室均可在显眼的位置张贴宣传画,或办一期专题黑板报,还可在校园网设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专题,通过校园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校报等阵地,开辟“八荣八耻”专题等等。要让学生随时都能看到“八荣八耻”,随时都能听到“八荣八耻”,随时都能谈论“八荣八耻”,随时都能背诵“八荣八耻”。通过这种集中强化影响,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印象。
  2、以主题活动促进学习。如由学校政教处组织“荣辱美丑辨别行动”,将校园内与社会会主义荣辱观相悖的一些场景制作成影音资料,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现场感受,从而识别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也可由团委组织观看“八荣八耻”光盘,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各班也可以就“践行八荣八耻,建设和谐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如,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用亲身经历来谈自己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等。还可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八荣八耻”的征文活动,由学校组织评比。
  3、以专题讲座促进学习。可邀请宣教战线的专业人士举行专题讲座,也可直接利用校内教育资源,由本校老师举办,帮助广大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及精神实质。
  4、以学科教学促进学习。每门学科都蕴藏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素材,各学科教师应将“八荣八耻”的内容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真正发挥学科德育的作用。这就需要,专任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吃透其精神实质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创造性地表现出来。
  5、以校本课程促进学习。学校可以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系统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信“荣辱”,是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关键。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仅仅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不够的,必须在“知”的基础上,让科学的荣辱观真正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可能内化为能长期坚守的觉悟。为此,学校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增强学生对科学荣辱观的道德认同。
  1、明确意义,增强学生对科学荣辱观的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一些地方、一些人出现了荣辱颠倒的现象。如,把爱祖国视为搞形式,把乐于助人视为出风头,把崇尚科学视为书呆子,把辛勤劳动视为卖傻力,把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被视为不知变通;把危害祖国、违法乱纪当成勇敢,把背离人民、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当成“本事”,把愚昧无知当成“时尚”,把好逸恶劳、骄奢淫逸当成“洒脱”,如此等等。对荣辱观上的扭曲,如果不及时用正义与真理去占领,邪恶与谬论将得以扩张,这将极大地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弘扬科学的荣辱观势在必行。
  树立科学荣辱观对高中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八荣八耻”回答了青少年的价值选择问题,即我的理想人格是什么,我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到底需要什么?也回答了实现理想的行为方式,即我应该选择什么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还回答了在知行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感,即我爱什么,恨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青少年在生活中遭遇这样的价值选择时,科学的荣辱观能起到导航作用,避免观念及行为上的的迷失。
  2、贴近生活,增强学生对科学荣辱观的亲近感。
  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只有立足于高中生现实的生活,才能有效地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从而激发来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因而,无论是教学案例的选择,还是对具体事件的分析,还是对学生言行的评价,都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高中阶段各学科,如政治、历史等,均可结合自身特点,渗透“八荣八耻”的德育内容。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德育内容的亲近感,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3、树立典型,增强学生对科学荣辱观的真实感。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刘胡兰等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但是,除了他们以外,我们更要发现、挖掘和宣传学生周围的道德典型,特别是那些反映一个片断、一个侧面、一件小事而又具有真情实感的故事,使先进人物更加可亲、可敬、可信、可学。学校可结合“魅力之星”的评选,挖掘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积极宣传这些道德典型,让学生体验到“八荣八耻”的模范典型就在学生中,有利于学生对“八荣八耻”产生道德认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要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先进教师典型,不仅要在教师中宣传,更要在学生中的宣传。通过大力宣传这些先进的教职工典型和学生典型,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荣辱观的真实感。
  
  三、行“荣辱”,是开展荣辱观教育的归宿。
  
  古人云:“非言之难也,行之惟难。”对科学荣辱观,“知荣辱”难,“信荣辱”更难,“行荣辱”尤难。但一种正确的观念,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外显出来后,才具有现实的意义,因此,开展荣辱观教育,必须将落脚点放在“行动”教育上。如何教育学生将业已形成的观念外显为行为习惯呢?仅有“他律”的外力强迫不行,仅有“自律”的内在唤醒不行,必须将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
  1、严明校纪,让学生对不道德的事情不敢为。
  道德的践行,虽然从根本上说依赖于主体的自觉,但是,道德主体的成长有一个过程,其自律性的养成需要一个由不自觉逐步转化为自觉、由外在道德逐渐内化为内在道德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律起着重大作用。发达国家和地区民众道德素质较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与这些国家与地区严明的法纪有关。据说,美国人过罗浮口岸,在香港那边排队,一到深圳同样插队。为什么呢,因为我国大陆比香港管理松散。人其实在生理方面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加调教,其行为必然表现出动物的本性来。因此,用严明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结合“八荣八耻”,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有刚性的奖惩措施,对不文明行为,由谁来评判,分别会受到哪个级别的惩罚,用什么方式惩罚,由谁来惩罚,等等,都应有操作性强的刚性规定。再次,要强化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及时曝光,及时教育,及时处理。
  2、引导自律,让学生对不道德的事情不愿为。
  由道德他律发展为道德自律是教育的飞跃。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呢?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分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形成,要求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析,独立判断,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更正,自我控制,自我惩罚,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揣摩,从而悟出个中道理。培养学生的荣辱自律,还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力,表现为为了正义和公理,为了责任和声誉,排除种种困难,坚决果断地去做什么,或抵制种种诱惑,坚决果断地不做什么的能力。要培养这种意志,必须教育学生让行为动机与目的更多地注入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少一些个人的功利,并鼓动学生为坚持荣辱操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外,培养学生的荣辱自律,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由反复使偶然变成必然,从而定格为习惯,等等。
  3、三位一体,让学生对不道德的事情不能为。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这是德育自律与他律结合的必备条件。学校教育是宣传、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发挥这个主阵地的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长必须对孩子从严要求,应有与学校教育不相抵触的“家规”,发挥他律的作用,同时,家长要率先垂范,践行“八荣八耻”,用自身的言行直接影响自己的孩子,感染自己的孩子。人是社会中的人,纯洁的校园、纯洁的家庭、纯洁的孩子,如果处在一个不纯洁的社会中,其德化自觉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建设文明社区,文明社会也非常重要。
  
  周朴华,男,现居湖北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