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涛头卓立任弄潮

作者:阮班岚 孟庆焕




  巍巍笔架山下,悠悠清溪河畔,矗立着一所古老而年轻、崭新又亮丽的学校,她,就是湖北省重点中学——保康一中。二00三年秋,保康一中实现了整体搬迁。这所曾培养了著名作家晓苏、著名航天家吴逢光、外交家夏兆龙等一大批社会精英,历六十余年风雨沧桑的老校,于新旧世初之交,抢抓发展机遇,焕发了青春与活力,赢得了全县上下的广泛信任,取得了极佳的社会效益,在这个霜染红叶、蜡梅吐蕊的季节,我们走访了保康一中校长——阮班岚。
  孟:保康一中业已走过60余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省内普通高级中学中的重点,首先,请您谈谈对一中发展问题的思考,好吗?
  阮:好的。保康一中创办于1942年。60多年来,她为社会培养了20000多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向高校输送了6000多名优秀新生,被称为“鄂西北人才的摇篮”,成为省内普通高级中学的重点学校。现在,保康一中的规模是:31个教学班,2100余名学生,142名教职工。尽管如此,保康一中仍然属于“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一是生员素质弱化。保康每年中考生在4000人左右,襄樊四中、五中及市区学校、外市学校在保康大面积招生,保康一中每年招收的优秀生非常有限,难以打造“名校生”。二是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有特长的专职教师“流失了”,而近10年内进入一中的教师,极少数由于学校作主不得,“所进非人”。这样,整体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在短期内确实难以如愿。三是办学的相关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虽然实现了整体搬迁,但增建学生宿舍问题,内部绿化、美化、净化工程,现代教学设备的更新,图书的添置等等,都决定了我校仍然是基础薄弱的普通高中。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使一中“更上一层楼”,尽早跨入省级示范高中之列。
  孟:现在的中学生,可说是幸福的一代。富裕的家庭生活、快速的网络信息,为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现在的孩子们快乐、聪明、思维活跃、见多识广,爱好广泛、个性奔放、意识超前。但是,现在的孩子们自理能力弱,自持力差,耐挫力低,“吃不得苦,耐不得劳”,致使理想信念缺失,思想表现偏激,行为时有出格,对此您将有何新作为?
  阮:好呵,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正在我的思考与探索之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孩子成至宝,教育要创新。我的手头上有这几份内部交流材料:一份是关于2006年中考招生——保康一中高一新生近700人,前240名优生中戴300度以上近视镜的达82人,占34.1%,肥胖及超重的学生较之往年明显增多了。另一份是政教处关于学生日常行为违规案例分析——发现大多是城区学生,尤其是干部子弟,富商子弟所为。此外,单亲孩子,留守孩子和下岗职工的孩子,违纪比例在上升,学生的心态复杂多变。由此,我们不得不思索基础教育的得与失问题,现实的教育资源,环境的优化与整合问题。于是,我提出创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学校。
  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现有的教育环境与资源既有利于学生在校时学习进步,又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努力优化教学环境,整合教育资源,坚持德育导向和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方便学生今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快乐生存与长足发展。
  孟:请问您有哪些具体的思路呢?
  阮:创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教育学校,我的大体思路是:
  第一,更新教育观念,坚持德育导向,实施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人们总是囿于“应试教育”的模式,走不出“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误区;摆不脱“考什么,学什么”的思维定式。久而久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尽管学得枯燥乏味,学得很累,但又不得不学,要么是成绩上去了,心态变了(如脆弱、紧张、嫉妒),身体差了(如近视、背驼、肥胖)或者“高分低能”、“优分劣品”;要么就是丧失信心,产生厌学,弃学情绪。老师也好不了多少,不是职业病,未老先衰,就是厌教而跳槽、下海。学生的灵性、特长被限制了,教师的创造力被束缚了,教死书、读死书、死教书、死读书,导致一批“庸才”、“次品”充斥社会。
  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坚持德育导向和实施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讲读、讲练结合,要启发学生发现性地学习,自主性地学习,指导学法;在集体活动中,要通过集体教育和自我教育相辅相成,指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素质(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共处”。
  第二,循序渐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法纪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思维习惯。
  从本学期开始对高一新生进行严格的正规的军训和入学教育。我和副校长及年级主任分别给新生讲课,对新生开展理想、道德教育、学习方法教育、文明习惯教育、法纪安全教育,班主任从学生寝室的就寝纪律,环卫保洁入手,引导学生自我调适,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前不久,我校针对学生的表现及在教育教学中反映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严整规范的《正校风、浓学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持续性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
  第三,优化环境,整合资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向内挖潜”,理顺两条德育线路: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渗透德育思想,达到教育书育人的目的;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通过学校、年级和班内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向学生贯穿较系统的思想教育,从而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向外拓展”,整合两方面教育资源:①学校——社区——政府。例如“警校共建”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坚持常年的法制教育,督导“问题生”的转化;开设“慈善阳光班”,争取政府、民政部门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资助,同时让学生懂得感恩。②学校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学校通过政教工作,班主任工作,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学会生存教育,保健教育,耐挫教育;坚持周记批阅,指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问题,进而学会解决问题;建立“问题生”档案,进行个别指导,特殊教育,促进问题生转化;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的差异性,分别组织学生先后听取重庆师大周晓燕教授,肖川、蒋正荣博士的心理辅导报告;分年级组召开“学生家长代表座谈会”,沟通渠道,互通情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不断地成长、成熟,在师长、专家呵护下走向成功、成才。
  孟: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双翼,缺一不可。贵校在近些年的教科教研上取得了哪些成绩?您将如何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使教师自觉地进行教育科研,以提高办学品位?
  阮:教学和科研是教育过程中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是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科研)的集中体现和中心环节,而学科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办学效益的内在动力和本质要求,也是成就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思想型教师的重要阶梯,更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品位的关键因素。因此,重视教学和科研程度,也就成了检验校长政治素养,能力水平的扫瞄仪和试金石。
  令人欣喜的是保康一中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学科教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还撰写了相当数量的科研论文,目前,业已发表和获奖(一年内)论文60余篇,优秀教案30件,制作课件100多个,课题研究6个,辅导学生获奖200人次。
  今后,保康一中教育教学要上新台阶,科研必须加大力度,首先是健全制度,鼓励创新。一是完善保康一中高考业绩奖励制度;二是制定和修改保康一中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三是试行教学业绩“末位淘汰制”,在表先、晋级、提干上“一票否决”。其次是建立机制,引导创新。通过“教学备考领导小组——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任课教师”的线而结合强化科研,落实常规。突出抓好两个“集体”:一是年级组的“大集体”,学校选好年级主任,配备干事,强化科研和管理力量;实行年级组负责制,提高教学和科研的综合效益。二是教研组、备课组的小集体,学校提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待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认真履行职责,团结组员,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展开课题研究,搞好“说课、讲课、评课”的教研活动,落实学科的常规教学。
  通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新任上岗教师的线面结合,促进教师“师徒结对”,搞好课题研究,课改实验,强化集体备课质量,搭建年青教师成长进步的平台,争取“一年入格,二年合格,三年升格”,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从而提升学科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品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向科研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再次是建立机构,督导创新。保康一中应有自己的科研系统(设立教科室),负责学科研究,德育督导落实与开发,与名校联手“请进来,走出去”,稳定提高本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负责处理教育信息,提供校长决策。学校提供教育科研经费开支。
  孟:保康是省定国家级贫困县,自然、经济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偏低,为此,时有教师流失现象发生,请问您将如何采取有效手段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阮:认真学习,思考领会和用好用足相关政策的精神,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为教师的政治待遇的提高积极创造条件;向内使劲,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切实关爱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疾苦,切实提高教职工经济待遇,最大限度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一句话,校长真诚地与全体教职工合作共事,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稳定教师队伍,发展保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