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文教学呼唤生本教育思想
作者:龙莲明
诚然,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对教师而言,它具有步骤明显、易于展示、方便评价、方便操作等优点。然而,它压抑人的主动性,这是师本教育的致命弱点。这一问题体现在教学中,一切都是以教师好教为目标而设计的。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教师好教并不等于学生好学,有时候二者甚至是相对立的。比如说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然而,为教师的设计却是非终端设计,它只是考虑教师好教,而不管学生好学,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不是教师完成的。教育的意义,最终不是着眼于教师们自己如何变得有智慧,而这也是现代教育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学的设计本质上是对人的设计,对人进行设计的范式有“虚体”的和“实体”的两种。所谓虚体,一般是指用分析的方法来把握人的属性和人的内外部关系等,表现为人的理性的某种逻辑构造;而实体则是指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的个体。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离开实体,用虚体的方式进行对象或目标的设计,这种设计容易产生两个趋向:一是离开实体的活动;二是高度分析化,认为只要教育对象掌握了被越分越细的理的条文,虚体的设计就算是实现,其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因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对他们进行知识的灌输,成为教师实行教学目标的工具。
基于以上师本教育思想的种种弊端,语文教学迫切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教师的意志不等于学生的意志,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师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学生的意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生本教育思想体系。
生本教学是指为学生设计一种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以学生的主动发展作为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将以下三个方面贯穿这一教学思想。
一、树立起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人物,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教育思想。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人物,但要真正做到这样确实是一件难事。我曾经对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林黛玉进贾府》感到很满意,理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全面依靠了学生,似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课后仔细想想,才感到自己实际上规定了学生活动的每个细节,学生的活动空间非常有限,很难说这是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因此,也就谈不上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心理学家坦恩鲍姆曾经检讨自己的教学说:“我过去一向是欢迎最广泛的讨论的,但是,现在我才知道,我还是要求并期待我的学生了解我指定给他的课文和讲授材料。更糟糕的是,我虽然欢迎讨论,但是在一切都说完做过之后,我首先还是要求班级得出与我的思路一致的结论。因此,从他们是否坦率、自由和具有探索性这几个标准来看,这样的讨论都不能看作是真正的讨论;从是否启迪思想来看,那些问题都不能算做是真正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别有用意,因为我对这些问题的满意答案,有时甚至对其正确答案都有相当明确的见解。因此,我带着教学材料来到班上,实际上把学生当作工具,我掌握情况,一步步引出我认为学生应当学习的材料和中心内容。”我们许多所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实际上整堂课都是教师在管制着的那种玩偶式的活动,仍然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路,无非是多绕了几个圈子,最后仍将钻入教师早就设计好的圈套,这样的教学只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先拟好了预习题、思考题,然后再课堂分析时,引导学生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展开讨论,最后得出令教师满意的答案(这答案必定暗合教师早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尽管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也是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回答问题,但归根结底,这样的课堂教学,只不过是表象的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带着镣铐在跳舞”,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自我、自主和主动的尊重,对学生精神生命的独立性的肯定,形成教者职能和学生本性二者相统一的局面。
学习是最需要自主的行动,而我们的行为却往往与之相反。譬如,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总是隐含着某种假设,似乎学生非得要接受老师和课本所设定的一切,这样的教学事倍功半,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其实,这种观念早就滞后,这种做法早已过时。近日,我拜读了广东省广雅中学特级教师黄永光写的《百位名人教我学》一书后,感触颇多,黄老师别出心裁,把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在一起,利用假日时间,让学生们参与了“百位名人教我学”的活动,学生或用信函,或用电话,或用电子邮件,或登门造访,在获得名人指教之后,写出自己的文章,结集成册。书中学生的文章清新可人,意趣纵横,思想活跃,信息丰富,文笔流畅,令人对今天的中学生刮目相看。然而,这还不是我们注意的焦点,学生写出了什么,达到什么水平,这些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参与着,思考着,创造着,潜能发挥出来了,自我实现了,学习成为他们生活最美好的部分。叶澜教授说:“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就是他能自动地呼吸……但当问题扩展到精神生命发展等领域时,这一结论却常常被人遗忘、丢弃,甚至违背、践踏。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性被剥夺。”
教育之道,在启发潜能。人的潜能无限,这是我们的先祖数十万年来发展的累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去保护和开发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的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者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服务于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他们的潜能。从这一方面来说,语文教学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整体和分析相结合为主,沿着“整体——意义——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
如前所述,有人用十六个字总结了不少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端:“零敲碎打、段自为战、互相脱节、合力分散”,这中分割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给学生的只是个别的感觉,而不是综合整体的知觉,这种不能系统的给学生以知觉种田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比比皆是。如讲读教学中,把一篇课文的各个段落孤立地分析;能力训练中,重读写,轻听说;文体教学中,重议论,轻记叙说明;课内外教学中,重课内,轻课外。凡此种种,都是违背学生知觉整体性的弊端。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系统的教学,特别是首先注意使学生得到知觉整体性把握。例如,我在教学生如何“写景”的时候,把以前所教“写景”部分的文章作全盘考虑:描写景物特征的,集中在某几篇中;注意写景观察点如远观、近看、平环俯仰而视等在某几篇中;多角度写景的在某几篇中,写景与人物,与主题,与情节发展紧密相关的又在某几篇中,最后形成一个全面综合的整体,学生获得如何写景的整体认识,教学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人在学习知识时的整体领会是获得自主的关键,倘若忽视了人在学习中的整体领会,就失去了调动最重要的教育力量——自我教育力量的契机。因此,教学中应当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使个体获得整体领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矛盾表现为一点一点学的教师整理路线与整体把握领先的学习路线的对立,前者带来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很快地把握整体,无法了解整体,也就不能调动自己的全部积极性和经验来支持学习。
生本教学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人担心会影响高考,下列因素正在促使原来封闭的高考成为更加开放的体系:高考的能力化,综合化和活化,高考的改革将不会囿于一定的教材版本,一定的题型格式和一定的解题套路,而逐步使得人的领悟、人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生本教学不仅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同时,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性,从而有机会做自己更愿意做的事情——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会成为赏心乐事。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严格来说,得天下英才而生本地教之,才是真正的快乐。
龙莲明,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