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的五种语文素养

作者:李鸿玲




  中学生必须具备健全的文化品位和多元的文化选择。学生健全人格和文化品位的培养主要借助语文教育来实现。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育虽然具有“工具”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但在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三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各有侧重,小学阶段应以识字教学为主,初中阶段应以文章教学为主,两个阶段同时贯穿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突出“工具性”;高中阶段应以文学教育为主,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性”。新大纲提出以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养料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文学鉴赏教育的地位。所以,高中阶段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要突出文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淡化功利性,弘扬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既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那么,“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笔者据此认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的语文素养其内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素养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巴金认为:“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扩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编入更多精美的文章,尤其突出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名著名篇的阅读鉴赏,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滋养。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握教材的文学特性,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情与美的熏陶与感染,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的浓厚兴趣,拓宽文学欣赏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文章道德历代传诵;看一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胸中顿生万丈豪情。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中蕴藏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独特认识和体验。从某种角度讲,作家在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对于现实和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文学教育的价值所在。阅读的意义就在于从作品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感悟生命的活力,丰富精神世界,以美育美,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写作爱好,培养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写作兴趣。组织学生参与剧社、小说研究会和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写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的创作。
  2.文化素养
  一位在中国的日本外教当年怀着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敬重来到中国,但是几年后他流露出深深的失落。一次问几个中国学者:“你们总在谈文化,我很敬重中国的文化,我觉得我一辈子也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一点点内容,这也是我一直学习中国文化、不远千里来中国的原因。但是现在我很失望!你们中国人,你们中国的大学生、教师,包括你们所说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我甚至可以说,中国人,懂中国的文化,绝对没有我们日本人懂得多。儒学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孔孟会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你们谁能说出来?”令人惊异的是:第一次大一统、唐代盛世、元清的少数民族统治、甚至“春天的故事”,这所有的东西,他都很清晰甚至很透彻。尤其是他对论语、易经、道德经的研究,让这些中国学者都感到吃惊!
  综观我们的教育,我们宁可从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教育,却很少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民族文化经典的教育启蒙。我们宁可号召全民学习英语,却很少有人考虑对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重视!我们在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时常常津津乐道,而却忘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课堂之上孩子们学的民族文化的经典还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考虑如何让它一脉相承延续下来和发扬光大呢?
  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延续,传递。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和作用。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新颁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强调语文对古代文化传统的传承作用,提出“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语文素质主要体现为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文化的继承更多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如果在高中三年不断加强文化熏陶,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就能够培养起学生的保护传承中外文化传统的意识。所以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化论著、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文化问题探究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更好地传播先进文化。
  3.人文素养
  人文教育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民族灵魂的塑造。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吁,发达国家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都说明:忽视人文科学,忽视人类的情感精神,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格的完美,为社会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体系,提供良好的人文导向。
  语文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我们中华民族,一贯有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传统,从孔孟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发展到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他们身上及其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作品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这些是语文教学应当重视的精神财富。
  因此,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创新素养
  现代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精神创造。”很显然,创造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已被看作现代素质教育的一种最高追求。“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树立以创新为荣为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敢地开创思维空间,增强创新动力。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创新行为是社会需要,激发学生大胆创造、求异探索的意识,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型人格。
  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角度来说,高中阶段突出文学教育十分必要。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对文学产生了较为深厚的兴趣和爱好,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驱使他们去了解文学,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联想以及对作品的多元化解读都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有效途径。
  文学创作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爱读课文,不喜欢写作文,却偏偏爱读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喜爱写诗,写散文,写小说。这些活动恰恰是最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却是过于注重实际,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学生的这种文学情趣和创造欲望却没有因势利导,予以积极地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文学教育的地位,加强对学生文学创作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好书,学会写诗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兴趣。
  5.审美素养
  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指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以往,我们的教材选文偏离了美育的价值取向,文学教育迷失在功利性中,学生无法进入审美的境界。
  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许多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审美要素:陶渊明对秋菊的钟爱,陆游对纯洁的梅花的赞美,王安石对挺拔的青松的歌咏,郑板桥对竹子的偏爱,他们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这样高尚的审美情趣。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几乎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站在美育的高度,深入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与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加强人文教育,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工具、轻人文的教学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更高要求。
  
  李鸿玲,教师,现居甘肃临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