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体验式教学的六种方法

作者:黄占宁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这表明新课程已把譬如识别表情的能力、决策能力等这些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只能通过意会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隐性知识的教学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我以为隐性知识教学的关键是引领学生体验课本,体验生活。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形式,主要有朗读中体验、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艺术欣赏中体验和反思中体验等六种。
  1.朗读中体验
  真正有效的朗读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感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如读到“我看到他那又老又穷苦的脸,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这段文字时,我说:“从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最后又加上一个‘亲’字重复‘我的叔叔’,真是罗嗦。看来大作家也有败笔,老师决定将它删掉,以便读来更加简洁。”我当即试读了一次,学生们争着说:“效果不好!”我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生说:“不能删掉,表面看似罗嗦,实则是‘我’对真情与亲情失落的痛心。”这位学生用极其痛心的语气朗读了这句话,课堂上鸦雀无声。我说:“还有别的语气吗?”另一位学生说:“这样反复强调,近于呼唤,很有艺术震撼力。我认为应用呼喊的语气,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呼喊。”我建议全班同学试读,效果极好。第三位学生说:“删掉后面的两句呼唤,顿感语言苍白,缺少了‘我’对叔叔的同情和对‘那一群人’的批判。我认为应用悲愤的语气去读。”学生读得非常投入,进入了小说的情境,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情景中体验
  我在教学《最先与最后》一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时间到了,老师没有来,你准备怎么办?学生讨论,甚至争论。答案有三:A、最先走。B、最后走。C、中间走。(2)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处理。讨论后方法有四:A、表扬最后走的。B、批评中间走的。C、表扬最先走的。D、批评最先走的。(3)中间走的要不要批评,讨论中庸主义的得失。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有真实情景的体验,又有交流互动式的体验,还有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间的对话交流,激起了学生心中的共鸣。
  3.互动中体验
  互动式体验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讨论,各抒己见,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值得争议的有话可说的话题。如《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三个有争议的问题:(1)神话和民间故事是不是真实的?(2)比宇宙更大的是什么?(3)宇宙中还有什么?这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活动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异”可争,更容易形成体验。
  4.实践中体验
  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在活动中,教师仅仅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不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也不宜追求体验的一致性,因为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知识积累、个性兴趣存在有显著的差异。如在学完快板后,正值我县的物资交流大会,布置学生写一段以物资交流大会为题材的快板,结果学生直接从商贩的嘴中采集了大量的口语。如“不是交流会,根本没机会”“快来看,快来买,快来带”等。生活中获得体验,写作中加以表现,这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式。
  5.艺术欣赏中体验
  艺术欣赏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因为学生的艺术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此外,艺术体验必须与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相结合,因为我们是语言课,而不是艺术课,它仅仅是我们寻求体验的一条途径而已。如《小巷深处》一文的教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学生画出自己最受感动的一个画面,并给它一个题目。这样就有效地把语言艺术转化为绘画艺术。它需要一个提炼、加工的过程,并通过不同的画面表现了阅读课文后产生的不同体验。
  6.反思比对中体验
  反思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比对。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比对发生在领悟、自省、交流和活动中。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无须急于获得一个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
  多角度阅读是一种很好的反思活动。所谓多角度阅读就是对一个词语从多种语法功能的角度去造句,对一句话做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对一个人作不同角度的评析,对一篇文章做多角度的赏析。如《真正的英雄》中对何谓“英雄”的讨论,《伟大的悲剧》中对斯科特得失的讨论。
  其次是类比性阅读。类比性阅读旨在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景,把思维的触角伸向与之相近、相关的事物领域,领会某种启发,获得新的结果。如前面提到的语言比读法就是通过增删、调换词句,然后通过对比朗读获得体验的。
  
  黄占宁,教师,现居浙江浦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