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综合性学习中学综合
作者:涂幼红
(一)潜移默化提兴趣。没有谁不喜欢轻松,在目前课业负担很重的情形下,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找课外资料,即使不打折扣,质量也高不到哪里去,让他们乐于甚至急不可耐查找自然是制胜法宝。我通常会根据课程情况在正式开课之前酌情作些铺垫工作,或者是读某类书刊,或者是看电影,或者学唱某些歌曲。以初二教材第一单元为例,它的中心是“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后面有很多训练题目,我只用了极少一部分,考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雨果的信,我首先在单元课程开始之前要求学生看电影《渡江战役》和《火烧圆明园》,并且针对《亲爱的爸爸妈妈》布置了阅读《安妮日记》。这不仅于新课理解有利,而且为后面的活动小作准备。
(二)提前下达任务,责任明确到人。这点应该是不言自明,但其实还是有讲究的。开始阶段,我由于担心时间不够充足准备不好,所以把一个学期的任务都下达了,可是过长的时间麻痹了学生的紧张感;后来改为一个星期左右,但是孩子们毕竟不是只学习语文,跟其他学科撞车时有发生,结果受影响的不只是语文。所以在摸索一个学期后,发现在整个单元即将结束之前的两个星期布置最为适宜。仅仅把任务布置下去还不够,必须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并且尽可能细化,千万不可笼统,否则效果会很不好。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会根据单元教学要求适当调整或者改动学习内容。第一单元我是这么安排的,要求四个大组的学生分别查找:鸦片战争发生前的背景以及之后带来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各种损失、中国解放战争取胜的原因、海湾战争导致的破坏。每组成员不能只形成结论,而必须要有事实证明结论。活动主持人除了要写串词还须对于整个活动主题进行总结。至于每个小组的任务,则交由两个组长负责,组员必须在他们调遣下,完成各自事情。
(三)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所谓形式既指活动形式本身,也要求活动过程不沿用一种固定模式。我带的两个班,情况很不一样,一个班配备电脑音响全套设备,学生便利用自家电脑以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根据活动内容,制成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容量多,节省时间。我以为另一个普通班因为不具备这些条件操作起来颇难,没想到他们常常给我惊喜,去年是用快板表演《我也追星》,今年第一单元的活动则是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把战争的巨大的破坏力以及人们呼吁和平的愿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曾经还把搜集到有关黄河的知识累积起来,搞了一个组与组之间的比赛。条件好的班级,由于是放自己制作的课件,部分学生久而久之会走神,主持人在一个组展示完毕的时候,会从已观看的内容中抽出一些题目,要求下面同学抢答或者点名回答,偶尔也用小奖品刺激一下。至于两个班级对于各组的表现,一般不要我说了算,而是请出班上语文能力强的四个同学(每组一个),由他们在当时进行评比当时宣布结果。这项工作并不单是说个分数算了,还要指出足与不足,以便于下次改进。评分细则是由他们制定,参考我的意见,得到大家认同的。
(四)人人尽其用尽其才。考虑到每个人胆量不一,能力参差不等,如果一味让那些语文能力强的孩子上,势必差的越差,好的越好,而且整体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所以一开始我就明确:每个人都要上,主持人轮流当,第一阶段,主持人全是胆子大且口齿伶俐的,第二阶段则是一个好的带一个略微差些的。每次活动负责资料整理的组长决不固定,由老师根据责任心、协作能力以及语文成绩来定夺,保证每个孩子一个学期都当一次组长。这就避免了“事不干己,高高挂起”现象的发生,而且很容易把整个组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
上面做法如果能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可以锻炼孩子查找资料并且鉴别有用资料的能力,而且能逐步培养孩子们口头和笔头的表达能力,对于怯于上台的孩子来说还可以培养胆量。我所作的这一些尝试有两个愿望:让所有孩子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魅力,让孩子们自己锻炼自己的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
涂幼红,教师,现居湖北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