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让对比阅读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

作者:张 雨




  一、关于水和鱼的问题
  
  我这里所说的水和鱼的问题是指我们如何看待学生,以及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到底是何关系的问题。这里并不是要讨论老师和学生谁是水谁是鱼,而是由两句与教学有关的俗语所引发的阅读教学思考。在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一)你就是佛
  临济禅师去拜访他的师父的时候,他泪流满面地哭着,问师父怎么才能成佛,他的师父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
  他非常震惊,说:“你干什么?我问错了什么吗?”
  师父说:“是的,这是一个人所能问出的最错误的问题,你要是再问的话,我就会打得更重。太愚蠢了!你本来就是一个佛……,而你却在问怎么成佛?”
  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我们暂且不论此言强调的老师必须更胜学生一筹这一点,因为古已有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论是要给他一滴还是一杯,这样的提法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前提——学生没水也找不到水,要老师给。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二)心即是佛
  有个和尚问沩山:“什么是道?”
  沩山:“无心是道。”
  这僧:“我不懂!”
  沩山:“要想明白,还是去问那个不明白的好。”
  这僧:“谁是那个不明白的人?”
  沩山:“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接着,沩山又说:“现在的人只要当场体会不领会的,正是你的心,正是你的佛。如果向外求得一知半解,当作禅道,却不相干。并且,还污染了你的心田,所以说向外求道,是背道而驰。”
  我们也常说: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强调把方法教给学生。而后又有人进一步具有新意地提出:授之以渔,不若授之以渔场。强调学生连方法都要自主探究,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第二句还不如第一句科学,因为它同样隐含了一个非常不幸的前提——学生没有渔场或者说找不到渔场。
  
  二、阅读中的研究性学习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不论哪一个阶段哪一个学科的教育都应当时刻把握这样的教育的大方向,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会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和人格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对象越低龄化,其影响就越深入骨髓,内化为其潜意识的程度也就越深。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习惯、批判和创新精神,为今后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必要的素质基础的确是十分有必要的。
  事实上,“研究性阅读”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早已提出,它是指以对文本的确切理解为基础,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提出新观点,建立新思想的一种高级阅读方式。但是“研究性阅读”并不能与“研究性学习方式下的阅读”画“=”,可以画“∈”。研究性阅读由搜集资料、研究问题、提出创见三步组成,缺一不可,并且它的目的性非常强——即要提出独创性的见解,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比较注重结果的,以研究为方法,层次相对较高的一种阅读方式。
  而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或科研含义上的对其一门类学科或某一专门问题的钻研、推究,也不能简单地与课题、考察、论文划等号。它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以获得知识、经验、能力的学习方式。它更加强调的是过程,是感受,是学习。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始终秉持着以下目标:a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b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培养收集、分析和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d学会与别人合作和分享;e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f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三、平台的建立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而对比阅读(即比较阅读)作为阅读的一种方法和技巧对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中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有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对比阅读是一种在大脑中确定事物的异同以及判断分析和归纳综合的思维过程。通过对比能使得阅读后的记忆更深、理解更透、启示更多、训练出来的能力更强。因此以对比阅读作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不失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切入和理想平台。
  以阅读为本,以对比为法,在对比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兴趣培养是能起到有益的作用而又不致脱离语文教学之本。从作品的角度来说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内容和形式。从比较的方式上来说就是正面比较和反面比较。尽管我们强调教师是“指而不引,咨而不导”的状态,但并不是说教师“不作为”,教师还是必须保证在选择作品、比较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整个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鉴于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原则可以参考遵守:
  1、广联而慎选。理论上讲,只要能找到可联系的一个点,两部作品就可以拿来做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选择来比较的作品不同,价值肯定也不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效果也就不同。“广联”就是指将思维发散开去,尽可能多地去联想与之可形成比照的文章,尤其要发动学生去联想;而“慎选”就是在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选择的前提下,根据目标的需求慎重选择。不妨参照余映潮老师在《联读扩展,拓宽视野》一文中提出的“优选内容”、“巧选角度”、“精选材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例如余映潮老师在此文中就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联读为例,找到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汪国真的《如果》,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本打算用海涅的《我的心,不要忧郁》,但当他看到宫玺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时,立刻认为这是“最佳配对”了。
  2、多维而忌散。当比较的作品相对确定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比较,但要提醒学生不可过杂、过散。可以采取分组定方向、定课题的形式进行,如《背影》和《台阶》可以从刻画对象的性格,两对父子的情感关系,感动人的场面和情节,选材与中心的关系,线索结构,描写方法,语言特点等等很多方面进行比较,有学生还提出了作品背景对比,家庭环境的比照、两个“我”的表现,两位父亲的病痛,次要人物——《背影》中的茶房、脚夫,《台阶》中母亲的比较等等很多方面;在开展对比阅读的学习之前,教师就要注意学生对两部作品整体把握的正确性,在各组确定方向的时候,尽量突显与其他作品所不同的两文的独特内容和艺术价值,并且不同的方向和课题之间应该要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内在联系。鉴于此并结合初二语文教学的要求,则这两篇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选材与中心的关系、感动人的场面和情节、描写方法等几个方面应该是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学生提出的如作品背景对比,家庭环境的比照,两位父亲的病痛等比较有新意和探究价值的问题也都予以鼓励并保留。
  3、独创而勿专。因为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学生提出研究成果的时候,要强调学生的独创性——体验的独特、见解的独到、方法的创新、方式的创造。初中生心智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要更加重视过程的体验,降低理性要求的标准,切不可以专业性的眼光来审视。
  在对比阅读《背影》和《台阶》的研究性学习中,在对作品背景研究后,有学生提出《背影》中作者反复说自己“太过聪明”不但因为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可能还与当时知识青年一代反封建思潮中的反父辈、反父亲思想有关。而《台阶》写于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人在以贫为荣,父子都是农民出生,通过物质、外在提高自己的身份不单是父亲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这个提法又为研究父子关系小组的提供了不错的材料。
  人物性格对比小组的同学创造了一个新颖有趣的研究方法,以评选“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方式来对比《背影》和《台阶》中的两位父亲,大家投票并写出理由,结果朱自清的父亲以较大优势胜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理由主要有:不打孩子,更细心,更慈爱,而《台阶》中的父亲坚毅但是有些固执等等。
  学生们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尽管不成熟不严密,甚至有些荒唐的突发奇想,但是让老师也耳目一新,获益匪浅。通过这样在对比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确实能感受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思维更开阔了,就算在课堂上老师也从一个教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一个参与者、学习者,做一名学习型的教师。
  总之,笔者仅希望能够乘新一轮的教改之风,给自己的教学输入一些新鲜血液,但是,毕竟这样的尝试笔者也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观念和做法不完善不成熟,有望广大同仁批评指正,以期共同进步。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个故事来结束全篇吧。
  
  不能代替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
  路上,宗圆因为不能忍受跋山涉水的疲劳困顿,所以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禅师于是安慰他说:“我们已经决心出来参学,而且也已经走出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是可惜啊。这样吧,从现在起,路上如果有我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你的忙。”
  宗圆问:“哪五件事呢?”
  道谦禅师泰然自若地说:“穿衣、吃饭、拉屎、撒尿、走路。”
  道谦禅师的话使宗圆大悟,从此再也不提行路辛苦之事了。
  
  张雨,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