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探索
作者:王 勇
一、创设阅读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爱学”的老师。阅读情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艺术,教学应竭力探索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教法,创设乐学气氛。其中创设情境是激活学生阅读的很好的方法。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应结合课文的内容,选取不同的的方法。如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先让学生听〈好汉歌〉,体味主人公的豪壮之气。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与选文相关的电视片断,这样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文章还可以用学生表演的方式、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等来创设情景。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去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方法,做到情景交融,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被激发。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靠反复训练。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1、默读的习惯。对一些文字浅显的易懂的文章,课堂上限定的时间,让学生默读掌握文中的主旨,经常这样训练,有助于默读习惯的养成,且能提高默读质量。2、设疑自答的习惯。这是一种在阅读时对书本中所写的人、事、理等勤于思索的能力的培养。坚持“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的习惯。细读全文,边读边问,边问边读,边读边答。有了设疑自答的习惯,就必能有所悟、有所得。有的学生读了一篇课文之后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文中所云,这就是缺乏设疑自答的阅读习惯的表现。3、对比辨析的习惯。根据心理学原理,凡是经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事物,使记忆深刻,比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还有助于博采众长,明辨优势,开拓视野。如教学〈祝福〉一文,让学生将阴险虚伪的鲁四与纯朴善良的祥林嫂进行对比,这样便能突显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意图,从而推及作品的社会意义。4、求异论辩的习惯。在教材的学习中,设置探究、论辩等,提倡学生对文章的立意、写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借以提高学生开阔的、灵活的思维能力。5、联想拓展的习惯。有这种习惯的学生能举一反三,思维开阔,反应灵敏。在阅读教学中,应复旧导新,纵横联系,如教〈孟子〉专题,就让学生复习高一学过的“民本”思想。6、迁移创设的习惯。这是一种将所学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常鼓励学生,把在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阅读上来,把阅读课上学到的观点、材料、表现手法移用到作文中来;在课外,把课内学的运用到编墙报,写书评上来。使学生在不断运用中,养成迁移知识、技能的习惯。养成了习惯,必能学有所悟,展卷自得。从而提高了阅读效率。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加强阅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起到导读作用。导读法,是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以教师的主导为条件,师生相互作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它的教学价值在于使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着眼于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导,要把握方向,指出重点,突出关键,化解难点;要启迪思维,诱发想像,引导和不断疏导学生学习的思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作分析示范,定自读程序,设问置疑,介绍资料,指导读书方法等。“导”的途径应是“以学法诱导教法”和“让学法直接转化为学法”。总之阅读指导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读书,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四、增加课外阅读量。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其阅读量大致成正比。要想提高阅读效率,可增加课外阅读量。我对学生作出了以下的要求:1、订一份杂志(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人文性较强的读物,如《少年文艺》、《读者》、《青年文摘》等)。2、辑录一本自己的〈作文精选〉。每周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加上自己的点评。3、为同学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天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同学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并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张贴在“学习园地”中,供大家阅读。5、指导学生进行专题比较阅读。如学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他的〈北平的四季〉,将两篇文章的内容、感情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的训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不可忽视语言知识的传授。
几年前有人认为语文教学只重视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将语文课上得支离破碎。如今,我认为是重视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忘记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语言知识的缺乏和不足会影响、阻碍阅读教学。如文字的部首偏旁及造字法的知识有助于阅读时解字,词法构成知识有助于释词,句法知识有助于理解句子,句群知识有助于理解语段。学生在阅读中及时地提取相关的语言知识,能使其阅读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勇,教师,现居安徽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