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阅读必须牢牢抓住作品中的情

作者:李秀珍




  阅读文学作品,必须牢牢地抓住作品中的“情”这根线,深入地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深切地感受作品的震撼力,才能真正读懂作品,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歌可以说是最辉煌、最具有深远影响的。它的魅力正在于那凝练的诗句中所带给人的震撼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阳关曲》),频频的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朋友的难舍难分,对友人今后孤寂生活的关怀牵挂,读来顿使人百感交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种日夜思念戌守边疆、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不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能不让人感到一种深沉、悲壮的震撼吗?创造鲜明、可感的形象,并融入诗人的情思和感受,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我们读诗、欣赏诗,也正是要感受出诗人所融入其中的这种给以震撼的情思,与诗人产生共鸣。请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两年的囚禁生活,对于李煜来说,当然是难堪的了,所以词的一开头便极其悲愤地呼天而问:“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人多以为是良辰美景;然而作者却无可奈何地呼号“何时了”。在月明之夜,抚今追昔,如烟的往事将在这无尽的“春花秋月”之中,给予自己无穷的精神折磨,它又怎能“回首”?又怎能不呼天而问:这难熬的幽禁岁月,什么时候才是终了?这首词从景、情、人三个方面着手,极写变化之大、痛苦之深,从而逼出结句的一个“愁”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一答,写尽人间愁思。这种“愁思”,在我们品读时,怎能不被其深深震撼呢?“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是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的一句名言。它告诉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就要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世界,与作家的心灵融为一体,要透过作品去感受作者所融入其中的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的情感。这才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王愿坚在谈到《七根火柴》的构思过程时说:“对于长征生活,我的理解是,这样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要求红军战士有更大的毅力和坚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何而来?长征的参加者所作出的回答是:建筑在高度阶级觉悟基础之上的、对革命事业、对革命集体的无限衷心,和由这种集体主义产生的高度的阶级的爱。为了集体,为了战友,他们可以付出一切,以至自己的生命。就是这种精神照耀着,使他们,使革命军队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走向胜利。”(引自《解放军文艺》1959年6月)作者用了许多笔墨去渲染、烘托的这个主题,正是作者融入其中的一股强烈的赞颂、讴歌之情,也正是这篇短篇小说给人以震撼力之所在。没有作者所创设的特殊环境,没有特定的话语,没有特别的动作,就没有感动人的形象,就没有给人以震撼的主题,也就没有让人感到震撼的情感了。阅读时,若抓住环境、语言、动作等要素,深入地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深切地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所带给人的震撼,就真正读出了作品的意蕴。
  “文学是人学。”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本着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进行共鸣的出发点,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诵读和玩味,让心灵去感应作品中的情感的撞击和震撼,这样,才能感受到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的魅力,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文学作品阅读的快感。
  
  李秀珍,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