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把快乐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作者:倪效思 倪晓英




  作文本来是一项很快乐的活动,是一种把自己接触、体察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感受“一吐为快”的精神产品独创。可这项活动被负载了太多的功利目的时,快乐也就荡然无存了,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千篇一律的结构特点,千篇一律的语言风格。许多语文老师批改作文的切身感受也表明,批改这样的作文,真是一项极单调、乏味甚至极痛苦的事——既然看不到任何新意,又何来批改时的愉悦感?
  
  一、作文成了“新八股”
  
  如今学生作文,与其说是写,不如说是抄或编,索然无味。给学生一个作文题目,学生会用哪些例子、哪些语句,老师都能猜个差不多,如果写妈妈,那肯定是晚上背着自已去看病;写学雷锋、做好事的作文,同学们就会在一夜之间捡到许多钱包;写我的老师,绝大多数会与语文老师,说出的话让你感到肉麻……如今学生作文几乎是在复制产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是刻板的形式器皿中盛装的僵化内容,是那种共性的毫无自我影子的“新八股”,更可怕的是,学生认为作文要得高分,就得说假话、套话,甚至编瞎话——1998高考作文题目是《战胜脆弱》、《坚强——我追求的品格》,不少考生父母健在却胡编乱造父母双亡,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许多孤儿;有的考生本是四肢发达正常人却胡编乱造说“我”失去了双臂,现正在考场用脚写作文……在一篇题为《我爱你,老师》作文中,一个学生这样写到:“老师,当离开你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念你,每天晚上我都难以入眠,醒来时是一脸的泪花……”别人问你真这么想老师吗?他一脸不屑:这不是作文吗?你还当真?这孩子的话足以让每一个语文老师震惊!孩子潜台词无疑是说:作文就得说假话,大话,甚至瞎话。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许多专家都说作文应求“真、善、美”。没有真,还谈什么善和美?
  
  二、“新八股”何以产生
  
  平心而论,“新八股”作文的滋生跟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关系。过去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太缺乏“师生的精神自由与精神真实”。语文教育一贯不敢张扬“真正的人文精神”,也就是不敢张扬“人的自由精神与真实精神”(韩军)。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此语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的作文教学确实有限制过死的弊病。立意要高这种思想一直被许多老师奉为指导学生作文的金科玉律,经常挂在嘴边,教导学生作文须有鲜明的正确的立场,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不允许学生写那些没有社会意义的平常事,更不允许写那些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青春愁绪。强调立意固然有道理,可不少老师过于看重,要求学生能拔高的尽量拔高,硬将成人社会一些虚假的价值观道德观塞给学生,学生揣摩着老师意思写文章,以如此主题作文,就很难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只能谈些言不由衷的假话、大话、空话。如2000年高考作文,学生只能谈“要诚信,不能抛弃诚信”这样的话题,谁敢说诚信没有也罢了这样的话?即使心里是这么想的,也没敢说出来,说出来就是思想性差,就是另类,内容这一项就会扣分,这样为得高分就人为地拔高思想,就不敢自由地直率地表露自己的“肺腑之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丢弃他们最不应该丢弃的东西——真实的思想。也可以说评价作文的误区导致作文的模式化。韩军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天津师大教授汤吉夫的孩子参加中考,作文是《放学路上》,孩子写的是真事:一次放学路上遇到一只癞蛤摸,他追上它,捉住了,一位老农看后,就劝孩子,它是益虫,把它放了吧,孩子就放了。回家查书后,知道是益虫,觉得很内疚。但是没有想到,这篇作文不及格,阅卷者批这篇文章没有思想性。而那些有思想性并因思想性而得高分的作文,大多是扶老人过马路、替别人背包袱、扶人上车、捡到钱包交给警察等。事有真的,但是也肯定有不少胡编乱造。笔者在一次语文教改研讨会上也了解到:某年高考作文《尝试》,有位考生写下了自己的初恋,文章对爱情进行了赞美。阅卷老师却认为高中生怎能写初恋呢?文章非常优美却被阅卷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学生失去了精神自由,部分老师鼓励学生人为虚假,作文难免失真。
  
  三、把快乐作文权利还给学生
  
  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在《教学:作为一种起破坏作用的活动》一书中说:“孩子进人学校时像问号,但离开时像句号。”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局面呢?“唯书”“唯师”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这样思想桎梏下,学生怎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呢?“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的作文模式丢失了。‘我’,压抑了‘我’,扼杀了‘我’。于是鲜明的人文性枯萎了,鲜明的个性凋零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呼唤‘我’的回归,弘扬人的主体性。”(张文德《找回学生作文的灵魂》)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知道,每一次戴着“镣铐”的作文固然没有“疯狂的偏差”,但也不会有激情的宣泄。宁鸿彬曾指出“三个允许”: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可谓是真知灼见。与其让学生“无病呻吟”,何不让其“真情流露、随心所欲”?作文毕竟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着,是一种“自我”精神性实践。教育者贵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心灵的开放,说真话,诉真情。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导学生尽情地抒写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与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独立思考,不受拘束,轻松表达。教师完全可以告诉学生,你就是你,你有“精神自由”和“笔墨自由”,完全可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和最喜欢的风格,写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你可以大胆地用你的自由之笔,写你的自得之见,抒你的自然之情,显你的自在之趣,写出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总之,个性是作文的灵魂,独创是作文的价值,教师应还学生作文的权利和自由!试想,当每一个学生都按自己独特的个性写文章时,当我们面对的将是一篇篇新意送出、各不相同的作文时,批改作文该是多么有趣的事?
  既然如此,何乐不为?
  
  倪效思,现居湖北武汉;倪晓英,现居山东郓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