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灵动的课堂需要机智

作者:卓道琴




  新课程的实施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过程也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这种开发性的课堂犹如战场,瞬息万变。课程的生成性与开放性、教学目标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学生对课程的多元化反应和个别差异等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现代课堂对教师的课前备课和课堂现场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的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要想在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之间搭设一座平台,使二者和谐统一,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学应变能力,即教学机智。下面略举几例感受学情应变机智的精彩。
  
  一、导入的机智
  
  正如诸葛亮巧借东风,语文课的导入也可借他山之石攻玉。如学习《美“挑战者号”遇难记》一文,我就借板书一名言直接入题,直指文章中心强烈震撼学生心灵。“见小利而忘义非英雄也,见大利而忘命真英雄也”。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就直接借音乐家贝多芬自己的一句名言“我从不向厄运低头”句,直接让学生走进贝多芬不屈的精神世界,触摸那颗不羁的灵魂,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巨人的关注和崇敬,渴望走进文本,与作者、贝多芬、同学展开对话。再如学习《论语》十则,借一“聪”字启发学生读书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心到、眼到、口到、耳到,就一定能成为大智之人,一下子将学生引入积极的情绪状态,为做个“聪明人”而努力。
  
  二、点拔的机智
  
  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受自身阅历和阅读范围狭小的影响,难免会遇到困难,思路受阻,如果困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此时教师如何不显山、不露水,轻轻一语的启发拨云见日,让学生豁然开朗,化被动为主动呢?抓住学生发展的最近区域,给予点拨、引导,精典之作《再别康桥》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不舍,诗中提及河边垂柳,学生借助想像和联想是能够再现康河康桥的美丽动人的,然而如何借助“柳”这一意象表情达意,教师只需调动积累,提醒学生借助汉语中的谐音现象理解,“柳”,“留”也。那随风摆动的支支柳丝不正如康河的纤纤细手要将诗人盛情挽留吗?那其中获得的美感足以让人陶醉,怎不令作者动心动情呢?小说《心声》一文结合课文李京京读书之感人,巧妙点化学生读书要用心、用情、用爱心去朗读,就能达到声情并茂。
  
  三、纠错的机智
  
  曾有教师讲公开课《黄河颂》,磅礴的气势、精美的画面、爱国的激情让师生心潮澎湃。学生朗读课文一不小心将字读错了,该教师镇定自如,纠正了读错的字,并巧妙诱导:爱祖国首先要爱祖国的语言文字,那就从读准写好每一个汉字开始。这样宽容的爱既告诫了学生,又挽回了学生的尊严,可谓教学机智的最高境界。另有一生学习《孔乙己》时谈到他读课文后有想哭的感觉,却把“哭”字少写了一点,此时教师智慧地指引:“是啊,鲁迅先生对孔乙己也很同情,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欲哭无泪啊!”并顺手将那少写的一点补上,学生流露出欣喜、感激之情。“教育技巧的必要特性之一就是随机应变的能力。”(马卡连柯语)这种对孩子体验的理解,这种润物的无声不正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吗?
  
  四、评价的机智
  
  开放性的课堂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会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教师如何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为归宿,又不脱离教学目标,教师除了从欣赏学生的角度出发用爱心和善意去理解、关注学生的感受外,更需要遵循教学原则,眼观全局,借助评价,借机施教,明断暗收,为我所用。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定格在某一角度,纠缠不休,山穷水复,此时师可发挥自己的睿智,对前面的讨论交流作简要评价,并开启一个新思路,如“刚才同学们是从文章的重要内容去赏析的,换个角度想想,看有没有新的发现?”若加上老师期待的眼神,学生的思维再度活跃。
  
  五、“选点突破”的机智
  
  以往的课堂过于强调教师的引领,出现了“灌”,现在也有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结果倒向了“乱”。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尊重与引领之间找到平衡,既尊重学生的主体阅读体验,又从审美角度给予升华,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课掌教学因紧紧围绕学生而显得自然流畅,尤其是当实际生成与课前预习不相符合时,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临时变卦,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自然妥贴地引导学生提升固有的认识。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许有学生首先关注文章的眼睛标题,也许有学生能一下子抓住关键语句,尤其是文章结句“他,是人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教师无论选择哪一个契入点入手,均需在深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时机,伺机而动,投情入境,营造轻松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上展开思考。教师的顺水推舟、临场应变,定会让课堂更和谐、更流畅。
  
  六、突发事件的机智
  
  曾感叹于这样一位教师的机智:一个寒冷的冬天,学生正在教室用心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突然,大风夹着雪花猛地吹开了教室的门,“咣嗤”巨响,加上轻盈的雪花,使学生们不约而同惊喜地叫到“哇!”此时老师也迅速作出反应,充满深情地说:“同学们,春天在哪里?瞧这洁白的雪花已迫不及待地破门而入,不正是要告诉我们: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类偶发事件,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但经教师敏锐地感知、灵活的思维并巧妙的处理,能对教学起到烘托、补充、增效的作用。
  总之,教育机智犹如“智慧面包”,尝一尝,体现聪明;经常吃,智如泉涌。构建灵动的课堂,满足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离不了教学机智。“教师缺乏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教师。”(俄教育家乌申斯基语)教师的教育机智是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熟练的教育教学技巧的结合。“风物长宜放眼量”,语文教师应努力拓宽视野,加强积累,把握语文教学规律,领悟语文教学真谛,借助教育机智,追求语文教学得心应手的最高境界,把课堂变成快乐的源泉。
  
  卓道琴,教研员,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