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音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高 萍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别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古代的“诗歌”,“诗”这种高雅的文学样式,首先就和“歌”结合起来,通过“歌”来反映生活,传情达意。当代的“音乐诗”和“音乐散文”,更是深受欢迎的综合艺术。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巨大的魅力和作用,我们不妨把音乐引进语文教学中,让音乐为语文教学服务,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下面试从几个方面谈谈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增强理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如上《送元二使安西》可配《阳关三叠》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纯洁的友谊,增进同学间的团结友爱;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放旋律急骤的琵琶曲,感受诗中反侵略的爱国感情;上《望天门山》则配上气势磅礴的钢琴曲《黄河》,在音乐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丰富的、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父对子满怀热望的慈爱之情。在讲课时,先请学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讲道:“同学们,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充满着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然后教师范读,学生看着课文,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二、寓教于乐、巩固知识
  
  课堂求活忌沉闷。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如《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父女间的深情厚意,如果单是讲解分析,就显得缺少滋味没有波澜。这时可先让学生集体唱一曲《北风吹》,再找几组学生来一首《红头绳》的对唱,学生会兴趣大增,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是不是对该掌握的知识都掌握了呢?一节新课下来,学生大都有些疲倦,这时若能让他们唱或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新知识,真可谓一举多得。如《木兰诗》,可以采取分段配乐法,开头两段可以配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中段可配一些有战鼓声、紧张、节奏快的音乐,最后木兰还乡之时可配一些较轻快的小调,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图让学生在意境创设中巩固知识。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所学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三、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初中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如在上《桃花源记》时,配上《渔舟唱晚》的古典音乐,首先有十几秒钟的纯音乐,让学生先进入一个欣赏优美音乐的氛围中,再在这音乐的伴奏下,朗诵《桃花源记》,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陶渊明笔下那虚无飘渺,神秘安宁的理想世界就会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如描写情侣间的交谈,语调柔和;描写敌我间的谈判,语调坚决等等。有些课文大气磅礴,有如长江大河;有些课文清新小巧,有如泉水叮咚。选择与课文风格相近的音乐,不仅可以用于伴读,感染读者,感染听众,而且常常可以从音乐中悟出课文的旋律。教师在教学时选择恰当的音乐以配合,学生体会其基调、节奏和速度,并引导学生迁移体验,语文朗读水平会得到很快提高。
  
  五、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说:“音乐包含快乐、诙谐、忧伤、孤独等情绪,这如果用语言来表达是很简单的。但音乐中的情绪不需要用文字来解释,它能直接进入人们的心灵中去”。音乐家圣·桑在他的《和声与旋律》中说过:“音乐始于词尽之处,音乐能说出非语言所能表达的东西,它使我们发现我们自身最神秘的深奥之处。”由此可见,音乐是一种最能抒发情感的艺术。
  各种艺术形式的区别,关键是媒介材料的区别,它们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表达手段。文学用的是语言,音乐用的是乐音。但是文学语言这一媒介缺乏其他艺术所具有的形象直观性,因此,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按托马斯·芒罗所说,就“需要我们在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方式中去把握整个意义”。语文教学中,音乐媒体的介入就是对情感方式的补充。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初中语文课堂,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高萍,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