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熟语的特点
作者:熊卫国 刘大雄
俗语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它大多数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平白通俗,简洁易懂。这与广大人民质朴、敦厚的性格有关,他们做人踏踏实实,直率纯真,说话也自然以明白、直接表达意思为目的,不会刻意去拐弯抹角。象“熬过冬就是夏(比喻只要渡过眼下难关就有盼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比喻人的才能、身份、财富等不表现在外表上)”等就是如此。
二、题材来源丰富多彩。
1、来自生活中的某一现象。如:
再平的路也有几块石头:比喻前进的路上总会有障碍或阻力
整瓶不摇半瓶摇: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不爱表现自己,才学平庸的人往往爱炫耀自己。
2、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如: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擒蛟龙:比喻下多大的辛苦就有多大的收获,要想成就大事业就得下大功夫。
少吃咸鱼少口干:比喻远离是非,可以少惹麻烦。
3、来自个人的人生感悟。如:
人多出圣人:比喻人多出智慧。
圣人门前卖字画:比喻在内行面前卖弄本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指师傅起启发、引导作用,主要得主观因素。
人多出韩信:指人多智谋多,集中众人的智慧就如有韩信那样的才干一样。
4、来自个人对某事、某现象的爱憎。如:
种火又长,柱门又短:比喻一个人高不成低不就,没有用处。
做年碰见闰月:比喻运气不好。
宰相肚里好撑船: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开阔,气量大,能容人容事。
无明火高三千丈:形容愤怒到极点。
5、来自典故。如“走麦城”、“人在曹营心在汉”、“此地无银三百两”。
三、借助比喻,表意形象生动。每个俗语基本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本意),一是里层(比喻意)。表层与里层的关系象茶壶与茶水,茶壶不过是个盛水的躯壳,真正的内容与重点是里面的茶水,所以理解俗语要透过表层的“本意”去捉摸里面的“比喻意”。如“按下葫芦瓢起来”,我们知道,瓢是由葫芦加工成的,他们本是一类事物,由这个“本体”出发,我们稍加分析就能找到“喻体”——“一件事情刚解决,另一事情又出来了”,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大多数”俗语在语意表达上都借助了比喻的修饰手法,于是“绝大多数”俗语与语意的关系都遵循了如下结构:
正因为绝大多数俗语的产生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手法,所以导致俗语不可争议地在理解上比成语容易,而且比成语来得生动形象,简洁易懂。
既然只是“绝大多数”,那么自然有一些不遵循此特点。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至亲无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等就是直接表意,来得更直截了当,当然这种形式的毕竟是少数。
由此可见,只要搞清俗语的一些特点,理解俗语、记忆俗语就并不难了,它绝对比理解背诵成语要简单,因为俗语语意构成的特点很单一。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别人说“俗语”,这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积累俗语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熊卫国,刘大雄,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