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缺失

作者:赵承忠




  国家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学的变革创新送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但是,改革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变和彻底的扭转。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时候感觉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产生过不少的困惑,也试图对实践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在此,不揣浅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几个缺失,以就教于大家之方。
  
  一、幽默、快乐的缺失
  
  中学语文教材的修改已经进行了很多次了,每次修订都是编辑们用心斟酌的结果,也使得中学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更加适合了新的时代新的生活和教学需要。很多精彩的文章和经典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长盛不衰,穿越时空,给不同时代的青年带来了中国文字和文化的魅力,这样的作品的确应该保留。不过笔者以为,我们的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是缺少了一类很重要的作品,那就是幽默、快乐的作品。或者说,这样的作品的分量还是不够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全面地看看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教材更多的是比较严肃和沉重的作品。比如鲁迅的作品,《药》中人们的愚昧,冷漠;《阿Q正传》中未庄的落后,保守。比如《窦娥冤》中的冲天怨气,《道士塔》中的满纸心痛,《变色龙》中的丑恶人性。这些作品是很好,可以给青年看到现实的真相,也具有很高的写作技巧。只是,青年的心是更加需要看到美好和快乐的,一个人从小就感受不到爱,体会不到轻松,他又如何去学会爱,去创造快乐呢?只是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狰狞、自私、冷酷、残忍的一面,会破坏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期待,对未来的憧憬,就有可能在尚不成熟的心灵田野植下悲观的种子,就有可能把年青人变成了精神的荒漠中孤独的流浪者!后果不是不可怕的!其实在浩淼的文学海洋中,各种风格的文章各具风采,历来文章写得轻松活泼、幽默感人的作家是很多的,只是一直被排除在我们的教材之外了,这些文章文笔生动,不代表就内容空洞,这些文章语言幽默,不表示就内涵肤浅。相反,他们可以在幽默、快乐中更加轻易地把对人生和现实的感悟、思考传递给大家,让大家在更加积极的氛围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明清时期的小品文,清新隽永,回味悠远;近现代的林雨堂、梁实秋等人的文字机智又富含哲理;当代的李敖、柏杨嬉笑怒骂中不乏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这些作家的作品如果能选取适合的篇目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否会给学生们展示出一种新的文学魅力呢?笔者以为是值得去尝试的!
  当然,除了教材中幽默、快乐的缺失,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也有相同的状况发生。大部分语文教师不能使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来授课,由于教学生活的重复,他们的教学也变得单调乏味,由于教材的限制,他们的语言也只能冷静平淡甚至过于严肃沉重,偶尔的煽情又带上了较多的表演成分而分外不真实,无法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学生难以对语文产生兴趣也就不奇怪了。
  
  二、散文训练的缺失
  
  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的训练主要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训练上,一方面,这些文体似乎在生活中应用得更多,另外,这些文体在训练上也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记叙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是很直观的,很好把握的,学生也比较容易学会。遗憾的是,学生写的记叙文大都是送老奶奶过马路,或者误会了同学偷自己的东西,然后误会消除了还是好朋友,自己很惭愧之类的。而议论文更是八股得很,开头就是几句排比,中间几个爱迪生努力做试验、牛顿被苹果砸到、雷锋雨夜帮助人家的例子,结尾喊上几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之类的口号。为什么这些作文如此假、大、空?为什么如此千篇一律的文字垃圾被大量生产?笔者以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散文的训练的缺失造成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没有固定的形式,没有死板的格式,散文是灵活的,散文是自由的,散文是千变万化的,散文是适合创新的。所以,散文首先在形式上与八股的距离就比较遥远了,适合创新教学的进行!其次,散文的精髓是真实独特情感的抒发,它的魅力来自真实的心灵感悟,来自内心的敏感,来自点滴生活的触动和感悟。散文的取材可大可小,可以是看见一片枯叶,可以是看见火山爆发,可以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可以是一阵微风的拂过。散文可以是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和挖掘,散文也可以是对外部博大世界的思考和体会。散文因真实而迷人,因风格多样而充满新鲜。散文最讲究真实。这正是真正感动人的、好的文章的本质。
  
  三、平凡之美的缺失
  
  应该说在国家大力进行语文教育改革以前,语文教学中美感的缺失是一大弊端,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有识人士所批判,那时候的教学活动把绝大部分精力花在结构的划分、中心的归纳、写法的分析等方面上,把一篇篇原本充满魅力的文章划分得支离破碎,可谓美感失尽,的确应该大力改变!所幸的是,教育改革很快开始了,这样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语文学科作为文学的本质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作为语言的美丽得到进一步的凸现。不过笔者认为,我们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减少另一种缺失的现象:平凡之美的缺失。现在的教育还是没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而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竞技教育,只不过不是肢体的技能而是智力的技能罢了。了解一下世界各国的教学内容,我们就知道,中国的中小学生各科学习内容之艰深之尖端几乎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甚至是远远超出了学生们作为孩子的智力和身体所能负荷的水平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拔苗助长,我们的学生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轻松的少年和青年,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是人们内心对孩子们的要求太高,要求所有的孩子成龙成凤吧!当然,这本来是整个教育的问题,不过,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在其中似乎应该承担不少的责任。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沉迷在对做题技巧的题海训练中,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强调分数的重要,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一味鼓吹要成为所谓人上人的目标,不是一味跟随时代的风潮鼓吹要成为老板、大款,要成名成家之类的话,这样的现状是否可以多少得到一些缓解呢?
  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这个世界普通事物的美,一只小鸟的活泼,一朵野花的顽强,一缕阳光的温暖;如果我们能告诉他们,关于生活的种种道理,人生的各种奇妙,世界的丰富多彩,那么他们的心灵里是否也可以多了一份从容,一份豁达,一份平静?如果我们能够告诉孩子们,世间万物,各种生命,不论多么小,多么短暂,都是美丽的,值得尊重的,应该去爱的,那么何止一篇文章不再虚假,他们的人生不也可以因此而更加快乐么?又何至于原本风华正茂的孩子,会偏偏选择了自杀和杀人呢!没有美感的生活是无趣的,没有美感的生命是没有活力的,没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当然也是失败的!高人,崇高固然美丽,平凡、普通未尝不是美好!当我们的教学不再缺失平凡的美,教育的本质:爱和成长也许就能和谐起来了吧!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实是现在中国的孩子们还是算不上很快乐的,当然不是说一味的快乐,完全脱离现实的快乐那也是不对的,但是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标。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解决了文中所提及的两个缺失,或许,对于这个简单却又艰难的目标的实现是能有一些微薄的作用的了!随着改革的步伐,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儿童会更快乐,教育会更快乐,中国的语文教学会更快乐!
  
  赵承忠,教师,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