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作者:刘 亮 刘 运
文言文教学要自觉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多地考虑人的发展,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为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发扬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言文教学应该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写。叶圣陶与吕叔湘先生都曾经用庄稼生长来比喻语文学习,认为语文与工业生产不同。叶老说过:“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养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学生接受的理由,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这其中,学生要对新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整合和吸收。否则,就不叫接受,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多少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作“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是“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
这种违背母语教学规律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要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要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这样多边沟通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和价值观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在内的信息交流。
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言文信息进行主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学习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学习者主动去建构,学习者根据自己原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编码,才能建构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
教学文言文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做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习惯,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当然要指导学生掌握适量的文言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即文字教学),但教学中必须联系具体语境,并注意常用词的常见用法的相互联系和积累,因为只要我们阅读古文,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掌握常用词也可以说是掌握了一把钥匙,它把文言文词汇中的主要问题解决了,就不会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了。
文言文教学当然也要指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即思想教学),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内容专从所谓语言的角度去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如果我们对某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真正读懂了它。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字教学和思想教学同样重要。
反思现存的文言文教学,很多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填鸭”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重文字教学,或重思想教学,抑或二者并重,都不能真正落实“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文言文教学问题不是重“文字教学”或“思想教学”的争论,而是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
刘亮,刘运,教师,现居安徽怀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