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构建大语文教育观

作者:叶国品 叶少平




  我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了,写作水平低了,其实,根源主要不在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常有的情景是,或是为语文而教语文,见书不见人;或是为对付考试而教语文,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整天带着学生围着几篇课文转圈子。这种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窄。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开拓语文教学的范畴,充实语文教学的内涵,语文教学才有源头活水,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才可能实现。
  
  一、生活化的语文观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工作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已成为近年来语文教育的重要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学文育人。课堂教学上,语文教师要注意课文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以培养学生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教师应该让语文课堂教学有生活的气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报刊、电影、广播,甚至是网络等媒体来学语文;让学生通过宣传栏、广告语、展览、竞赛活动来学语文;让学生在文物古迹、自然风光中品味、吸收大量的语文知识信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资源。扬生活之帆,驾语文之舟,生活即语文,语文尽在“语文书”以外。
  
  二、开放性的语文观
  
  开放的时代,知识浩如烟海,信息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呈现给人们的知识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对待同样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人思考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尽一致,就是高考也可能有AB型答案,关键是看辩证思维是否科学。同时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将更为新颖独到,思维也将更为活跃,青出于蓝胜于蓝,雏凤清老凤声的现象早已不足为奇。开放的知识要有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开放的教学模式。建立大语文教学圈,就是要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放到语文课的高度上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的圈化的语文能力训练,积极探索师生“二元”互动,生生互动之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发现问题,考核评价、解决问题,让课堂开放式、生活化,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安排课前五分种演讲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帮学生改编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语文素质等等,课外让学生办板报,编办刊物,作社会调查,活学活用,将有极大收益。
  
  三、综合性的语文观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角度多侧面综合性强的学科,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课要上得立体化,这也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的构思。语文综合性学习,一方面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体现为学习主体范围的整体性综合性。语文在中学课程结构中,居各科之首,学生能否学好语文,直接关系到其它各学科学习的成效,语文不是跟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并列的一个学科,语文贯穿一切,其它各学科的读写都离不开语文能力。仔细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你会发现试卷越来越突出整体文化观,重视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语文学科在数理化以及其它学科中渗透较明显,据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为轴心,合理、巧妙地与其经学科沟通、联系、渗透。
  
  四、实践性的语文观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此,要让学生更多更直接的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适时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写好字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现在很多人不重视这一环节是非常错误的,有头脑不等于不要中国传统文化,况且考试时非智力因素还是占很大比重的,其次坚持写日记,每天写一点思想总结,对积累语言是很有好处的;第三,经常参加与文学游戏,猜谜语,写对联,编短信,填语词等等,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把语言玩得山量小尽,表达自然出口成章。第四,不妨经常背一些古诗词,经常上网查阅一些新词新语,这样边背边用,活背活用,急背急用,知识能力的拓宽提高就会立竿见影了。
  
  叶国品,叶少平,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