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丁淑娟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将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呢?
  
  一、设置情境,熏陶浸染
  
  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学生通过熟读和精思,能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而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注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基本道理的灌输,而忽视素质的培养和情感体念及情感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中语文新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诗歌和抒情散文精品,对这一类课文,教师若能灵活地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诵读,就更容易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从而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因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境,“设身处地”,才能使自己的心声与作者的心声产生共鸣,才能更好的品赏作品的动人情结,领会文章深蕴的思想意义,才能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获得教益。
  如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如何让学生突破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颇不宁静”及“惊诧”之情这一教学难点时,我没有大讲特讲,只是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带着情感朗读,领学生读,让学生低声入境地自读,这种通过气氛、情感、环境的渲染,反复诵读的方式,更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二、深挖内涵,拓展延伸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在内容设置上机械地紧跟“形势”,过于空泛,没有能准确、充分地反映和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中学生成长的需求,使教育内容严重滞后。而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应该说已基本达到了这个要求,集中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几百篇。其中,意韵深远的古文占相当大的比例。作为教师,既要准确把握其内容,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
  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我就内容稍作分析:作者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学习和改造的重要性;又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事例推论及人,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讲解,使学生总结出作者的用意,“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样,学生既分析出了文章的论点——学习的重要性,又使他们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接着文章又用“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进行正反对照,来论证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于是我启发他们总结出学习动力不强的现状,进行适时地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才可达到的,从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我就把德育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教学当中,德育目的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三、激励写作,内省自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提醒我们,“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发现内心的自我,进而发展成自我的人格,是一个人内心成长的过程。学生不能永远依赖外来的评判来了解自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自我教育也将成为教育的主要途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但是现在的高中生,他们的思想情感丰富而又复杂。他们与成年人相比,内心更容易产生苦闷、彷徨、郁闷、羞愧、失望等情感。而他们除上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外,大都喜欢用笔来宣泄他们内心的情感。这种宣泄,其实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情感的内省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写作这块独特的“情感自留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内省。这样他们的主体情感就能够得到强化与提升,从而克服各种消极颓废的情绪,创设出积极明朗的心境,树立起坚定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丁淑娟,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