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肖晓花
读书,教师的立教之根
书本是多情的沃土,盛产宝物,教师广博地阅读,把自己对课文的独特见解,深刻领悟,用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精妙,享受文化睿智的欢乐,倾心于创造的精彩,那么课堂是如何的活跃,反过来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源泉是一潭死水,那又如何激起学生创造的精彩呢?显然,教师,首先是一个读书人。
教师的阅读面广,那么课堂上讲解时可以信手拈来,纵横捭阖,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不会仅仅拘泥于课本上这点内容,适当地补充内容,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教苏轼的《大江东去》,学生读完后,都感觉到诗风的豪放,这时我穿插介绍东坡:1064年左右对王安石变法持异议,后遭受“乌台诗案”,在狱中惨遭折磨诟辱,1086年官至礼部尚书,因敢于揭露问题直言上谏,引起当权者忌恨,在朝中难以立足,先后出知杭州、颖州、定州等地,1094年,被贬往瘴疠之地惠州,再贬儋州,前后达七年之久,艰苦备尝,至宋徽宗赵佶即位,方遇赦北归,病逝于常州,结束了蜿蜒曲折的人生旅程,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苏轼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对自己一生文学事业的总结,更是坎坷经历的高度概括,这段介绍,让学生了解苏轼人生之路的坎坷,理解他虽然屡遭厄运,但始终有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虽然有时也萌生消极出世的意念,但终究不能忘情于现实,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能以超旷达观的襟怀对待人生世事。这段补充,让学生在感受苏轼豪放诗风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我认为通过这种深刻的理解,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将留下永久的印象,而且也为写作积累了一些素材。
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教师的广博阅读不仅使读堂精彩,教师的读书习惯更会影响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给教师的建议》69页)。作为教师,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风气,但为了孩子,为了自己,我们需要坚持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以前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要有一桶水,其实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要有一口常新常流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亮学生心中那盏灯,挖掘他们的潜能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情感方式、审美取向、思想方法,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多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诸多因素中,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个个孤立的文学符号,也不仅仅是学习文章中的字词句篇知识,每一篇文章中的论述观点、抒发的情感,他们阅读鉴赏时必然会受到情感的陶冶、思想的启迪、意志的激励或智慧的感悟,进而触及心灵深处,滋养其精神,润泽其灵魂。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维,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
我们知道,多阅读古今中外杂文,有益于培养敏锐深思的个性思维;多阅读古今外戏剧作品,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多阅读古今中外抒情诗,有益于培养浪漫遐想的个性,培养开放性思维;多阅读数理科技类作品,有益于培养缜密推断的个性思维。如果我们的学生离书籍这个精神家园越来越远,离开源头活水,潜能这座金矿被埋没,他们能有多少创新能力?你知我也知。不去进行广博而深刻的阅读,危害不仅仅是学生潜能的埋没,创新思维的消失,学生的内心情感也会非常贫乏,除了书本知识以外,他们缺少太多太多的东西,爱心、孝心、责任心,在生活上他们唯我独尊,根本不懂与人交际的重要,贪图享受,不懂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知稼穑之苦,物力维艰。阅读是火种,即使只是一点,只要时机适当,也足以点亮他们心中那盏情感之灯,它把一个世界在孩子们面前打开,引领他们去体会,去感受,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某一个人物,某一句格言……都可能碰撞他们敏感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拥有一颗丰富细腻的心。
阅读是教师的立教之根,阅读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因此,书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来守护这座精神家园,也期待你和我们共同守护它。
肖晓花,教师,现居江西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