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红楼人物的表情

作者:黄冰洁




  反映了中国十八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的《红楼梦》,塑造了无数经典的人物表情,或喜或悲,或憨或诈,然而再现出社会的表情虚浮里是笑意迷离,实质却黑暗里弥漫倾轧,诡异里凸显阴冷。
  傲骨中露愤恨
  秋夜消瘦,路的尽头,屹立着一个光辉的女子,她的名字叫做晴雯。
  有人这样说:竞芳之月群芳之蕊沁芳之泉枫露之茗,薄奠晴雯的清白。
  晴雯是一个时代的英雄,她的傲骨令时代衰色。身为下贱的丫鬟,却从来不食嗟来之食,从不俯仰随人。面对黑暗的封建社会,她的表情自始至终都是愤怒与不屑。她也曾处于熠熠光亮之中,却最终含冤夭折。也许,是由于她叛逆进步的性格;也许,是她出淤泥而不染的操行;也许,更是她敢于站在封建势力对立面的意志。也许,一切的一切,都只因那个没落腐朽的时代要的不是崇高,而是谄媚。
  谄媚中显空虚
  比起心比天高、光风霁月的晴雯,王熙凤无疑是令许多人生厌的。比起一个贱丫鬟,她的地位毋庸置疑高很多,但她的人格却像一团枯墨,乏味无趣。然而她的性格却完完全全地迎合了时代的需要,迎合了处于鼎盛时期的贾府“烈火烹油,鲜花著饰”的需要。“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浓妆艳饰,遍体锦绣,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这些均是王熙凤的代名词,显示出她极其低下的文化修养。她的表情是谄媚,是阿谀,是俗不可耐。她对封建妇德投去的是轻蔑的一瞥,却也瞥出了她内心的空虚。
  淡定中掩真实
  无山无水,临风听雨,这绝不是薛宝钗想要的日子。宝钗表情淡定,是是非非,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喜喜悲悲却都藏在了她的心底。也许,这是庄重娴雅的大家风范,抑或是工于心计的小人策略,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平和的世界,一眼望不到底,一眼望不到尽头,只在云淡风清的时光里,带着干涸的泪水,循着宝玉出家的路子,望向远方。
  似笑非笑中透悲悸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贾宝玉是闻着胭脂香气长大的,虽没有沾染上过多的恶习,却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在对立矛盾中走过,似喜非喜,似悲非悲。他追求自由,却不敢违忤圣人遗训;他谤僧毁道,却在苦闷之时到佛道之中寻求安慰;他尊重喜爱身边的女奴,却也时常显出纨绔子弟的顽劣;他渴望爱情和幸福,却不敢大胆地向长辈表露争取。
  直到黛玉死后,他的灵魂受到了猛烈的撞击,在喜喜悲悲之后平静地走上了出世离尘这一绝道。
  绝望中含笑意
  无疑,她是落花的写照,“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无疑,她是时代的牺牲品,“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无疑,她冥冥的轻魂漫着泪水,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悲剧中。
  黛玉的身姿“弱柳扶风”,眉目“风露清愁”,通身的天然之气。无疑,她的身上也有许多弱点,这些弱点却又都是封建礼教所忌讳的。但是,黛玉却是独一无二的。她有着稀世俊美,一片真气,有着远胜标致的神韵,却背负着“几千年来的伟大的孤独与伟大的寂寞”。
  不管宝玉与她的思想心意多么契合,不管她的才情使宝玉如何倾倒,最后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是绝望的。她不是英雄,却有英雄末路的情怀。当爱情破灭之时,黛玉以笑来告别人世。这也许是对人世绝望的笑意,也许是对人生冷静的笑意,也许是对超脱人世的笑意。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如一道道流水,有直流,有迂回,借助众人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历程。这里的女儿多是精华灵秀,却几乎都落下个魂断香残的结局;这里的男儿或多或少都沾染了封建恶习,揭示了封建家族的衰亡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从这些形象之中,我们领略到各种表情以及当时社会的真实面目,而这些人物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