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作者:邓惠芳




  近年来,教育界虽在提倡语文教学改革,可仍然走不出传统模式的禁锢,年复一年,难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缺少热情。看来,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应想办法把语文教学“保鲜”起来,让学生扫除以往的单调印象。
  一、利用虚拟模式,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激发学生的新奇感。我们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模式里显得无精打采,可他们一进入电脑网络,体现出的却是一派乐而忘返的情景,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可以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找到能表现自我的平台。由此得到启发,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有利于学生体验的虚拟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各种体验学习活动的兴趣。例如《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设置虚拟情境的手段,把学生假设为一个旅行社的导游,正带着几十个游客登泰山,现在正为游客介绍泰山的景点,然后就把学生分成几组,对课文进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作为导游上台解说。基于学生的水平较低,口头表达不怎么完善,可在场的学生确实能融入泰山那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景点之中。这样,使教学回归生活,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了课堂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从而推进课堂教学鲜活模式的生成。
  二、把流行的、通俗的文化与语文教学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兴趣。我们职中学生文化素质不高,如一味地要求他们看经典名著,优秀美文,是难以接受和消化的。学生对这些高水平的文章不感兴趣,不过他们对一些流行的通俗的文学还是饶有兴趣的。例如一些爱情小说,影视、体育明星的报道等,都是学生所津津乐道的。对此,我认为教师也应换个角度,用另一身份去感受社会生活,以开放、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一起探讨,“禁之止之不如疏之导之”。与其让学生背着教师讨论得如火如荼,倒不如引导他们进行公开讨论。我曾经在作文教学中融入通俗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平日的喜好布置相应的作文。早恋是学生最敏感、最热衷的话题之一,我投其所好,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早恋感受”的作文。学生一听就兴奋起来,讨论起来,有的说那种感觉是甜甜的,有的说是苦恼的,有的说没什么特别感觉,玩玩而已……,学生的感受可丰富着呢。把作文批改完,发觉好些学生写得相当不错,可以说是声情并茂。写这种类型的作文,表面上是比较粗浅,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能提高学生分主次、明是非的能力,认识到要处理好早恋与学习的关系。
  三、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增强课堂趣味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在时间上,是贯通古今的;在空间上,是“精通八极,视通万里”的。有位前辈曾指导过我:“高明的语文教师应把文本视作一座矿藏,不但要挖掘出文本内的宝石,还要跳出文本,纵横比较,挖掘出与文本有关的文本外的矿石。”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席话的内涵。认为教师确实应挖掘课文中值得延伸的信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找到发展学生的价值点,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况且学生对课外知识的兴趣远远超过对课文的分析,与其让他们坐在那里昏昏然倒不如燃起他们的兴奋点,多少还能吸收些课外知识,对学习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第四册中有篇题为《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的课文,文中举了大量的事实忠告人们要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在讲授此文时,我要求学生把课文与现实衔接,让学生举事例、谈看法、谈认识,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短文,主旨是表达自己对环保的认识,要求作文观点明确,所举事例典型,并要运用一到两种的修辞手法。
  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要求学生依据课文的信息进行再创造的,既有课文的影子,又有学生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活跃学生的思维,还使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得到锻炼,从而使语文教学显现出多样性和灵动性。
  四、利用网络教学,扬长避短,使语文教学更生动鲜活。与学生的闲聊中,发现学生喜欢上网,在网上聊天、制作贺卡、发邮件、玩游戏等。可以说,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给了电脑。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尝试着把电脑网络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觉得制作贺卡和电子报是比较适合我所教学生目前的水平。
  首先在网上申请两个免费邮箱,分配给所教的两个班。然后布置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电子贺卡或电子报的制作,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共同完成,做好后就发到指定的邮箱里。最后就对这些邮件进行评比、打分,评出优胜者,如果在一个月内能保持冠军的就在平时成绩里加5分。评比的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网上点评,各人把自己的分析、点评、打分通过网络发送到邮箱,再由老师综合起来,放在网上给学生查看。
  我觉得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来学习是富有挑战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它能让学生从课堂学习生发开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其他方面拓展,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审美意识,冲淡了语文的枯燥味。
  总之,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我们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教学更具鲜活性,更具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邓惠芳,女,教师,现居广东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