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吴辉群




  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我们的学生即使阅读了大量的教材,还是不太会读书,有的甚至不会读书,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因此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现代社会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热爱阅读。只要不是于健康无益的书,不管是漫画还是小说都可以读。这样日子久了,学生会发现从书籍中可以获得很多,他们会由衷的觉得看电视比看小人书、漫画书差劲多了。这一点热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要知道现在的孩子花费在电视前的时间远比书籍上多得多。其次我们要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自己也必须热爱阅读,并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做好学生的榜样。再者我们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中的快乐、喜悦、收获,把各自喜欢的作家作品带感情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下,就会更好地向书籍靠拢,更好地感受读书的快乐,就会有阅读的渴求,就会有读书的兴趣。
  有了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习惯,有的人“不动笔墨不读书”,有的人阅读时则从不作批注,有的人能进行迅速的略读,而有的人拿起书来一字一字从头读到尾。阅读习惯的不同往往会导致阅读效率的差异,比如同样的时间阅读同样的一本书,有略读习惯的人能很快抓住主题,而那些不会略读的人读完之后仍不知所云。到底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首先应培养学生迅速浏览的习惯。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书,不都是为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应熟读背诵的。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细咀嚼慢消化。一本书到底该怎样读呢?决定之前,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个初步的了解,那就是先要浏览一遍。通过浏览,学生自己找到重要段落、句,或包含内容提要的重点章节重点阅读,其余的迅速跳过。这样既了解了内容,又节约了时间,学生也可以决定怎样去读这一本书。对文章进行迅速的浏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有助于把阅读化难为易,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在浏览时,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能迅速理解的部分,这些能理解的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浏览中,学生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50%左右,也能使其余晦涩的章节变得明朗。培养学生养成迅速浏览的习惯,是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夏丏尊先生曾说:“读书的时候,常在书上把我所认为要紧的处所标出。线装书大概用笔加圈,洋装书竟用红铅笔划粗粗的线。书籍到了我的手里以后,我的习惯是先看序文,次看目录。页数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读,篇幅大的,只把正文任择一二章节略加翻阅,就插在书架上。”他的话不仅讲出了读书需先浏览,也告诉我们需养成另一种重要的阅读习惯——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发生互动的过程,虽然作者对他所写的主题比读者了解得多,但教师决不应认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传播需要双方的互动,当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标记和批注时,就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体现出学生与作者的互动。学生在读书时既可以把读书心得写在纸片上,也可以写在书页的空白处、缝里,甚至是两行间的间隙。当学生作了批注和摘要后,它们就成为学生读过此书的一部分,当他们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时,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再次地探讨,收获必然很大。可有许多学生在读书时从不作标记和批注,这是造成阅读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道是“好记性不及烂笔头”。读书不做标记和批注就是不动脑筋不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作标记和批注的习惯。标记一本书的方法很多,现举例如下:
  [1] 画波浪线:在重要处、精彩处或有分量的语段下面画波浪线。
  [2]画双横线:在更应引起注意或是需要商榷、质疑的地方画双横线。
  [3]画星号:这种记号一般用于强调书中最重要的字或词。
  [4]画单横线:用于指出作者进行推理的论点与层次。
  [5]彩色批注: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批注或摘要,写下某一段落所引起的疑问或结论。
  要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还必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文章有难易之分,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点。这些难点又往往不是一下子可以扫除的,这时大可不必执泥于一点。我们应当做到“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应当学古人“不求甚解”,应当学会暂时放弃。读书往往会在放弃的过程中,不期而然地迎来突破难关的良机,得到喜出望外的收获。适当放弃,欲擒故纵,这是为古今中外众多读书人多次证实过的良好经验,也是为现代心理科学所反复验证过的一条规律。美国学者詹姆斯·L·亚当斯在《突破思维的障碍》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常见的思维障碍之一,便是不善于促成酝酿的过程,不会等待时机。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拿得起,放得下,要学会等待时机,看不懂之处先放一放,等一等。
   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是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古人曾把阅读的步骤概括为十二个字:“自博而约,自易而难,自近而远。”这是符合阅读的认识过程的。阅读是一个由易而难的过程。读书就好比登山,不管怎样,都得从山脚.开始攀登。读书也当循序渐进。书本中有许多最基本的信息,它们是使阅读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牢固正确地抓住这些信息,领会文章的大意。“学,须先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领会了文章主旨,揣摩语言特色,评价文章得失才会成为可能。朱熹《性理精义》中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这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要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要帮助他们寻找、总结好的阅读技巧。这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大家一起交流。
  
  吴辉群,教师,现居湖南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