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探究式阅读在课堂预习导读中的运用
作者:瞿兴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两种方式和两个阶段,探究性阅读是基本方式和基本阶段,是做到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因此,探究性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体现新课标的关键。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作出重新解释:“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阅读、思考、练习有关学习内容的准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预习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进行,却影响着教学其他环节的教学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不教学生预习,他们就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心理过程。”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可能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往往被放在课堂以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此外,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预习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常常只做口头要求。而学生对这样的预习也只当耳旁风。这使课外预习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服务课堂、提高阅读理解及鉴赏能力的目的。也难怪语文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反感语文课,甚至害怕上语文课。
要切实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在语文预习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将预习由课外转入课内,使预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这样,既保证了预习的时间,又保证了预习的质量,避免了学生课外预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如果教学时间太紧,或有些课需要学生课外去完成,也可将预习放在课外。但必须要给学生下达预习导读提示,使学生预习有的放矢。
其次,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教学重难点,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课堂阅读预习的导读提示,明确每一篇阅读材料预习达到的基本要求,指导学生初步感知阅读材料。这一点至关重要,事关学生预习的成败和后期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设计预习导读提示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实践需要,要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内容的积极思考,特别是要注意文章作者结构文章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启迪人生的哲理、至纯至真的感情等方面的赏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时又有回到了社会、回到了生活中的感觉。
再次做好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允许并鼓励学生把预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独到的见解提出来,作为对教师预习阅读提示的补充,使学生真正达到“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鉴于此,预习自学导读提示的设定既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文章所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如字的注音、写法,词语含义等等)。还要兼顾对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的引导以及与之相关的复习和写作训练。与此同时,别忘了留给学生一块“自留地”,让他们自由耕耘。享受劳动的汗水和收获的喜悦。一句话,预习导读提示将要统筹考虑所有的教学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
第四,将预习自学导读目标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学生阅读能力较好,阅读速度较快)或课余时间(学生阅读能力较差,阅读速度较慢,但自觉性较好),按预习导读提示阅读课文完成阅读(阅读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左右)。并提出阅读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见解。这一步骤是探究式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是学生在教师导读提示的引导下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学习阶段。教师要尽量保持沉默,给学生创造一个阅读的和谐环境。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办法的确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因此,可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开始。由于学生是在教师预习导读提示的引导下阅读课文内容,就无形中减轻了阅读的难度,增强了阅读的兴趣,减小了预习阅读的随意性,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瞿兴兵,教师,现居四川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