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的实施
作者:边艳红 杨玉菊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的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教学在语文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是从事各项工作,进行各种学习的基础。它是对作品理解和再创造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因此,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
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课堂阅读普遍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上课后就开始技术性地讲解和分析,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阅读的时间。当然,课时安排紧,老师只好力争多些时间分析文章,课堂上多做些练习,毕竟是要面对考试的,这是客观原因。但是冷静地分析,学生如果连文章都没认真通读过,又如何在随后的练习中能够达到准确、理解的境界。这样的教学会造成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一知半解,更谈不上品味文章的美感,也无益于最终的考试。朱光潜曾说过:“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可见阅读教学确实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是渗透着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进行阅读教学,从而对语言和文化内涵进行感悟,才能实现“以文教化”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学习一篇课文,学生要欣赏作者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趣味,赏析语言的妙处。阅读课文的过程,是审美实践的过程。如果不阅读文章只进行分析,得出抽象的结论,就失去了对内在美的体验,最终使学生对阅读文章失去兴趣。别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说这首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它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
此外,学生阅读文章,还有利于背诵佳作、名句,提高个人素养;发展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而且会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有莫大的帮助。在这么多好处面前,我们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望而却步”呢?
二、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和要求
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多读书,把大部分阅读时间都交给学生,缺少了必要的指导。这样的阅读教学可能从数量上满足了部分学生,但不少学生随意的读书,难以抓住文章的要旨和精髓,甚至使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读书习惯。
阅读教学中注意的问题是:要以教材中文章为根本,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具体要求是:初读时应该侧重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训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读准字音、了解重点词的含义,明白文章的大致内容及结构、线索。精读时应该特别揣摩文章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剖析独到的表现手法,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从中获得美的感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如何进行课堂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常常可以见到,开始时学生很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后,学生明显表现出厌倦的情绪,其原因不外乎是阅读方式单一、枯燥,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让学生把阅读当成了一项机械任务。
其实,课堂阅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多种阅读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总有新鲜的体验,容易被调动和吸引,从而课堂气氛就会活跃起来。例如:朗读、分段选读、快速读、范读、齐读、分角色读、接力朗读等等。每种阅读的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响,适当地变换阅读方式,就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加深,最终使学生和老师从中达到双赢。
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相互比赛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赛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涨。在朗读比赛中进行阅读学习,学生学得主动、扎实。比赛之前先听录音,自学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然后由学生分成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进行比赛。比赛中依据文章内容,选择播放不同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结束后进行评比,让没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做评委对朗诵的情况发表感受及点评,一方面熟悉了文章的意境,从而调动了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也交流了朗读技巧,从而烘托、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自己也感觉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文章的理解有了较大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阅读确实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精彩的文章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让学生多阅读,品尝文章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就会逐步提高对语文课的兴趣并养成认真阅读、理解的好习惯。
边艳红,杨玉菊,女,教师,现居山东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