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情景交融诗歌的解读
作者:蓝安高
解读诗歌,一般学生感到最难的可能是情景交融类诗歌,中国诗歌最具魅力的也是这一类。所谓情景交融类诗歌,通常是全诗字面上没有写人叙事的内容,更没有直接的感情表白,字面上全是对景物的描写,而描写景物的同时寄予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结果使全诗的情和景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正因为如此,这一类诗歌有蕴藉含蓄的特点,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尽在言外”就多指这类诗。我们很多学生虽然也知道诗歌是言志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话都耳熟能详。但是,诗歌特别是情景交融类诗歌,什么样的“景”表什么样的“情”言什么样“志”,我们的很多学生却不甚了了,缺少积淀,以致造成本文开头所说的那种状况。
情景交融类诗歌一般是选择一个一个的“景”组成一幅“画面”,然后,靠这幅“画面”说话,靠这幅“画面”传情达意。(“画面”和“情”“意”的结合即为意境)那么,要读懂一首写景诗,要读出一首诗传达的思想感情,我们除了好好研究诗歌描绘的这幅“画面”,好好研究构成这幅画面的一个个“景”之外,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和途径呢?
比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益有一首题为《听晓角》的诗:
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片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唐代有大单于、小单于曲调)
这是一首典型情景交融类诗歌,这首绝句写有六景:“边关(边城)”、“霜”、“月”、“吹角声”、“飞鸿”、“秋风”。“边关(边城)”,交待地点,说明诗人身处边塞。“霜”,既透露出边城气候的寒冷和景色的苍凉,又与下文的“秋”相照应。“月”,可能既是实景的描写,在中国古诗中也是思乡、思家、思亲、思友的象征,何况在“月”后面还有一个“孤”字,那更说明作者内心因思念而深感孤独、寂寞和痛苦。“吹角声”是边塞特有,连“飞鸿”闻此声都徘徊不前,不愿飞去,可见其哀怨感人。“秋风”,说明边地已进入寒冷的季节,同时,在中国古诗中,它还是悲情的象征。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那个彻夜未眠的诗人,借着他描绘的这幅萧瑟苍凉的画面要向读者传达的不正是他孤独寂寞、凄凉悲伤的思乡之情吗?
从对《听晓角》这首诗赏析看,“秋风”交待了季候特征,月光映照下的“霜”更显其苍白寒冷,这是从色彩、温度的角度分析,另外再按中国诗歌的传统,分析惹人愁思的“月”和“秋”,这首诗歌的意境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解读情景交融类诗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全面分析诗歌描绘的一个个景物(文学上叫“意象”),综合分析画面的色彩、光线、时令气候(温度)、状态(动静)、远近这五个基本方面。
第一、分析色调。绘画讲究用色,不同色调的画面能表达画家不同的心理感受,反映画家对生活的不同体验,诗人写诗亦然。一首情景交融的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上没有色彩,那是很难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客观景物不可能没有色彩。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能够引起人的不同的心理感受。美学也强调:色彩具有表情性。美国文艺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5页)色彩像强光一样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最容易打动人们的心灵。
例如,红色热烈奔放,能使人兴奋激昂;黄色明朗灿烂,让人感到快乐温暖;蓝色使人想到天空和海洋,平和、宁静;绿色使人想到初春的植物,生意盎然、欣欣向荣;白色使人想到雪,纯洁、寒冷;黑色、紫色使人想到夜,笼罩一切的夜,会有阴郁、严肃甚至令人恐怖的感受等等。
如果我们的中学生了解了这些常识,再来欣赏以色彩为特征的意象,可能就会少了很多偏差。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那是在讴歌生机盎然的春天;“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是在礼赞田园风光的美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是时人对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眷念;“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在抱怨边地气候的苦寒,戍边生活的艰难,对朋友离别的不舍;“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传达的是对秋的挚爱可能还有对晚年生活的自信;“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流露出的是革命家的豪情等等。
第二、关注“光线”和“时令气候(温度)”。实际生活中与“色彩”密不可分的还有“光线”和“时令气候(温度)”,通常,诗人高兴的时候就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愁苦的时候就“愁云惨淡万里凝”,“千里烟波,暮霭沉沉”;闲适的时候就“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豪情勃发时就天高云淡,“晴空一鹤排云上”“万水千山只等闲”;感到凄凉清冷的时候,就“山路元(元,本来)无语,空翠湿人衣”(唐王为《阙题二首》之一)。这一特征中学生朋友们不可不注意。
第三、关注意象的动静状态。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状态(这里所说的“状态”只指“动”或“静”)。情景交融类诗歌对客观事物状态的反映是带有作者能动性的,到底是写其动态模样还是状其静态特征,作者是有权取舍的,并且他们从来不吝惜自己的这种权力,取舍的依据就是他们自己的心境。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不同。
拿杜甫来说,杜甫一生郁郁不得志,潦倒悲苦,他愁苦的时候就写“岸花飞送客”,就写“无边落木萧萧下”,就写落日写寒霜写秋风写孤月写孤雁;他愉快的时候就写“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还让黄鹂在翠柳上鸣叫,让白鹭在青天下飞翔。有趣的是杜甫不止一次的让鸳鸯呀,雏凫呀,白鹭呀甚至是老母鸡呀睡在暖暖的沙滩上,睡在清凉的竹林里。原来那是他心情好,闲静自适。
总之,景物的动与静,似乎全凭作者心情,全由诗人调遣。因此,我们阅读鉴赏诗歌的时候就要通过作品所描摹的景物动静状态的不同,去推断画面是生动的还是压抑的,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心态。
蓝安高,男,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