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教学千法 以读为本

作者:崔海艳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这是许多语文教育家和学者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阅读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其重要的部分。
  
  一、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
  
  1、课前预习,指导质疑,培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告诉学习者,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远比那种学习前后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学习目标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在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要求、预习提示、课文重难点、课后练习来理清阅读要点、确定阅读目标。其次指导阅读的方法。阅读方法有多种,主要指导学生运用精读、速读、略读的方法,以便准确、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第三,指导学生质疑。这样做,一则可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二则可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引导析疑,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往往是混乱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理顺思维、调整思维结构,形成新的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他们的提问不能涵盖课文的重难点,提出的疑问不能自己全部解答或解答不准确、不全面,这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予以帮助,引导。具体做法是:首先集中疑问。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思考的问题,浅显的问题当时解答,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可适当补充学生未提及的重要问题。其次,析疑解答。引导学生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过程,进行深入钻研,进一步剖析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把握作者思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谋篇布局的匠心以及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从而领悟读写规律,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时,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披沙拣金的分析,并特别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思维结果(即答案)。
  
   3、课后复习,辅导延伸,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运用于实际,形成阅读能力。课堂上学生逐步形成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思维与表达能力、技巧,是粗浅的、零散的、也是不稳定的,容易忘却。要使这种能力与技巧稳定、固化,还需要在课后复习中纵横迁移,不断强化。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后,要给学生一定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这种阅读训练选文很重要,要选与课文有相似之处的文章进行训练,才有助于学生运用刚掌握的方法、技巧阅读文章,质疑、析疑、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我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后,就选择了两篇类文:郑振铎的《海燕》和茅盾的《雷雨前》作为比较阅读材料进行训练,让学生学会分析,同一题材作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表达的主题也不同;在同一主题下,不同作者的写作思路也不同。让他们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并及时给予讲评辅导。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复习中就会逐步强化,并最终固化、内化。
  
   二、从累积入手,写好摘抄型的读书笔记
  
  1.激发兴趣,陶冶情操,让学生有读写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初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从兴趣入手,向学生介绍各类书籍、刊物,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对书情有独钟了。很多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短文、警句摘录下来,这样他们就拥有了这样一个浩瀚广阔的书的世界。
  2.积累材料,形成能力,让读书笔记保质保量。学生对读书形成了兴趣,并能自发摘录好的语句,这时候就是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的时候了。首先,要求学生要规范,书写要规范,读书笔记本要规范,要有专门的读书笔记本。这样便于学生的日常翻阅和教师的随时检查,也能使学生形成严谨、规范的写作习惯。第二,教师要在每周定期让学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让学生互相阅读自己和别人的读书笔记,互相比较,互相汲取。发现别人的长处,补充自己的短处,这样就能使学生有选择、有目的、有比较地去读、去记,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首先让学生对阅读要保持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批判性质疑就是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批判,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在阅读中,会经常发现课文中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如能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质疑,就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有这么一处描写:“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大年夜冻死了。”一个学生对作者运用“微笑”一词很不满意,认为应该改为“苦笑”。理由是:大年夜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却冻死街头,她会微笑吗?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勇于质疑的精神,并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理解,加以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对作者使用“微笑”一词有了正确的理解。在这里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
   其次,突破难点,动手合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既动手又动脑,是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教学千法,以读为本”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艺术的探求上必须遵循的教学准则。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阅读的规律,形成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和赏析水平,从而带来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崔海艳,女,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