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利与弊

作者:王 蕴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集成性、控制性、多元化、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逐渐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它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从近几年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利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是有利有弊,得失共存的,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二、多媒体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能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美的情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特定的氛围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某种情绪或情趣。比如商业街的热闹、繁华、缤纷的色彩等,可以引发人们购物的欲望;博物馆肃穆凝重的气氛,可以使参观者更加聚精会神投入到参观中……多媒体应用语文课堂教学,由于利用了现代的声、光、影等创造出一种形象、直观的氛围,使语言教学从单调的文字描述中解放出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文字、语音、形象、色彩这一新奇的美,多媒体让教师成为导演,导演出一幕幕场景;成为画家,用斑斓的色彩展开生动的画面;成为导游,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漫游……这种全方位展示着的语文教师气质的美,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对课堂产生审美情感,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处在美的环境中,产生良性循环,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
  2、能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节省传统课堂教学中被浪费的一部分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准备了大量的辅助教学的材料,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形式传递给学生,但是常常要么因为只说,没有实物而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最大关注;要么就是因为材料多,教师不断板书,使学生的注意力逐步涣散,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费了很大心力,却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教师的声音与学生眼前的材料同步出现,并节省了大量的准备材料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有效地实施教学。
  3、能增加容量,扩大信息密度。信息是社会进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课堂大量板书的宝贵时间,使演示和呈现及时出现。这样,只需要用键盘和鼠标简单的几下操作,就能使教学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点击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再加工、再创造。教师的资源共享变成了学生的资源共享,学生的参与性、选择性、创造性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而且在有限的时间内吸收了大量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课外知识。
  
  三、多媒体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不足与对策
  
  (一)不足:1、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过程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三个层面。首先,阅读者通过语言活动(感知文字),把文本的外在语言符号通过“编码”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语言,形成系统的概念和判断(认识),这一转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心理和情感活动。新获得的认识与大脑中原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发生碰撞、融合而形成新的认识,对原有的经验进行否定、强化、补充、丰富、扩展而完成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感知(字、词、句、篇)——理解(从形式到内容,再从内容到形式)——评价(个人看法或鉴赏)——创造(独到见解或新发现)。其中,阅读主体的感知、联想、想象是最基础的和必不可少的。由此可见,对语言的感知是阅读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第一阶段。任何漠视这一阶段的做法都算不上真正的阅读。
  不同的读者,会对诸葛亮的形象有不同的构想、体验和评价,但《三国演义》被改编成电视剧,观众心中的诸葛亮就被具体、直观的“唐国强”代替了,尽管“唐国强”也给观众提供了多个评赏的视角和较大的品味空间,但比起“无影无形”的孔明来,无异于溪流之与长河。文字形式的原作满足了读者作为阅读主宰者的本能需求,并给他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评判的可能,这是以影像为主体形式的电视剧所无能为力的。
   随意地把文学文本转换成多媒体影像来教学生阅读,违背了阅读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漠视了文字与影像的功能差别的表现,削弱了文字的表意功能。
   2、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思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尤其是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汉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因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辅助教学不但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
   3、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我们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辩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二)对策:
  1、应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性质。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他,而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
  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就直观性而言,语言文字虽然逊于其他传媒,但文字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其构筑的天地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介入,往往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牲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
   2、要摆正多媒体的地位,不能以辅代主。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十分复杂、微妙的过程,教师的一个手势、一次微笑、一句赞语对学生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体态语,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再说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最佳整合。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新课程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王蕴,教师,现居浙江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