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故都的秋》教学思路反思与再设计

作者:李 征




  作为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精心设计。但在对以往教学思路的反思中,笔者发现自己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所采用的教学思路有很大不足。
  
  一、教学思路的反思
  
  (一)以往教学思路
  1、导入(从对作者生平及其作品在艺术上浓厚主观色彩的简介导入)
  2、整体感知
  (1)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把握本文主旨。
  提示:通过对故都秋的描绘,赞颂故都的秋景,抒发眷恋之情,表露非浓非淡的悲意。
  3、精读赏析
  (1)诵读第一自然段,谈谈你对作者总体感受的理解。
  提示:“清”“静”是作者的感受,更多的是对北国之秋风物特点的概括;“悲凉”更多的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和心境的流露,要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悲凉”来赞美故都的秋,从而体会本文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
  (2)围绕“清”“静”“悲凉”,品味故都秋景。
  ①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②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4、质疑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呢?
  提示:主要目的在对比。
  (2)作者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内容?
  提示:文化气息,人文情怀,感秋情结,颂赞故都之秋。
  5、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
  6、研究性学习(略)
  (二)以往教学思路反思
  1、“整体感知”环节规范性的设计非常恰当,但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为什么不是主旨分析(事实上直到最后也没有主旨分析),而是围绕感受赏析北国之秋呢?本文的主旨分析难道可有可无或居于次要地位吗?
  2、“精读赏析”环节意在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的由来。但作者的情感不止有赞颂,还有向往与眷恋,那么对作者这样丰富的感情,其独特感受就是周全的解释吗?其他的解释,在以感受为精读赏析中心的设置中会受到足够的关注吗?
  3、“精读赏析”环节之后是“质疑探讨”环节,两个环节都承担与文本对话的基本任务。但很明显,两个环节在教学流程上缺乏自然的逻辑联系。这不损坏了教学思路的流畅之美吗?
  
  二、教学思路再设计
  
  基于前面的质疑分析,《故都的秋》可采用“线索式教学思路”,即以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为线,贯串全文各部分内容,从而完成整体阅读,实现教学目标。
  1、导入(同前)
  2、整体感知
  (1)把握本文主旨。
  提示: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描绘,赞颂故都的秋景,抒发眷恋之情,表露非浓非淡的悲意。
  (2)概括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总体感受。
  提示: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3)写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提示:向往——颂赞——眷恋。
  3、情感赏析
  (1)向往
  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强烈向往?
  提示:身在异地,心感冷落,思念故都;古今中外秋文化及中国文人“秋情结”;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
  ②作者是怎样表达向往之情的?
  提示:品味词语(“也不过想饱尝一尝”、“在南方每到了秋天,总要想起”等);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南国之秋“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姿多,色浓,意丰,味深。议论,抒情)。
  (2)颂赞
  ①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深情颂赞?
  提示:挚爱故都;悲心与故都之秋交融;北国之秋给作者的感受很特别。
  ②作者如何颂赞故都的秋?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对比;北国之秋对中国文人感受秋的深味的意义;有声有色有味地描写故都秋的景物。
  ③用简洁的词语概括本文主要描绘的故都秋景图。
  提示:庭院清晨、落蕊轻扫、秋蝉啼唱、奇味秋雨、秋日胜果。
  ④请选择一幅或两幅秋景图品味赏析。
  提示:从景物特点、描写方法、情绪体验、思想情感、生活情趣、个人心境及语言形式等方面品味赏析。
  (3)眷恋
  ①品味本文最后一段
  提示:高度的深情的颂赞和深深的眷恋。
  ②作者如此的眷恋,是否还饱含着别的意味?
  提示:离乡颠沛之苦,时局动荡之忧,内心落寞悲凉,追求理想生活等。
  4、拓展阅读,深入品味(略)
  5、研究性学习(略)
  
  李征,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