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理想》教学设计

作者:王玉冬




  新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理想》是一首哲理诗,诗中以种种比方用种种意象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对于理性思维较淡化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理想的内涵并学习诗句的表达技巧是有相当难度的。为突破这一难关,需精心设计本课教学环节,才可取得较显著的课堂效果。具体步骤是:
  
  一、朗读展示台
  
  看谁读得好!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读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诗的节奏美,音韵美,气势美,甚至领略诗的意境美。
   初学作品,可指导学生注意诗的字音及抑扬顿挫的韵律,在朗读中揣摩诗句蕴含的感情。这样能自然调动学生踊跃参与课堂上的朗读活动。
   先由十二名同学各读一自然段,按序朗读;再评出男女生各一名优胜者;最后由优胜者登台合作再次朗读全诗。
  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全班每个学生会自觉比较自己的朗读水平。这就引发学生读诗的热情,并使学生形成浓厚的读诗氛围,从而为下一步赏析交流做好铺垫。
  
  二、赏析交流台
  
  看谁读得透!
   将诗读透是本文的重点。这就必须适度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不断发掘诗的内涵。
   首先,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提示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或熟知的名人故事思考对诗句的理解。这样可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也能自觉启发学生以自己早已积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加深对诗句的透彻领悟。
   其次,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学生将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大家听。其间可包括质疑环节,对质疑的问题,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答疑释难,对学生理解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再适时点拨,达到启迪学生智慧,理解诗意的效果。
  
  三、拓展训练
  
  看谁写得妙!
   充分利用诗文中“理想是……”的句式,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放飞想象的翅膀,多方式、多角度地进行仿写。
  在仿写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注重运用诗文中比喻、顶真等修辞格,用以增强语言形象、精炼、句式整齐等效果。达到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仿写,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写作技巧固然不成熟,但不要怕他们写得不美,不精,重在参与和实践,在练中学,在学中练,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记忆中的美好事物,与诗句对接,进行重拾,组合,抒发,最后达到感悟,才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尤其是诗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上述三个教学板块的设计较好地整合了本文的教学内容。每个板块层次自然,严谨,由浅入深,设计既立足于文本,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较好的梯度。这使整个教学内容扎实而又丰富,让学生充分有序地活动。这样的教学板快设计,就较容易实现和达到课堂的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以赏析、交流等手段促成学生对诗句的感悟、理解。
  3、以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王玉冬,女,37岁,中学教师,现居河北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