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转变观念

作者:霍祥勇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和满足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一、教师应转变教材观
  
  教师不是教材被动的“消费者”,而是教材主动积极的“抉择者”,教师不是教材不折不扣的“执行者”,而应成为驾驭和改造教材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去“用”教材,而不是去“教”教材;教师是把教材作为一种“道具”来辅佐教学,而不是把教材作为一种“产品”去“消费”。教师应当从解决学生最困惑、最棘手
  和最迫切的问题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创造,真正做到让教材为教学服务。
  
  二、教师应转变教学观
  
  民主思想是教师最重要的素养。袁振国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形与影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着心灵交流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应摒弃“灌”的方式,采用“导”的做法。杨福家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张扬学生个性,提倡学生发“杂音”。如,对“雪化了是什么”这一问题,学生答“雪化了是水”肯定没有错,但学生答“雪化了是春天”也许更有价值,更具意义。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呐喊,这也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
  
  三、教师应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就“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就“学”而言,学生是主体。形成一种双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不竭的潜力,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巨大的个性差异,是一支支期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达到一种“视界融合”。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去寻求意义。
  作为教师,不能采用“单向度信息传递”的方式去进行教学,而应引导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去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彻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四、教师应转变评价观
  
  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我们应该扔掉相机(试卷型评价),换上CT(展示型评价);我们应多一把尺子量教育,不能简单化、标准化和模式化;我们应给教育“松绑”,让教师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使教改和新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进入春天。面对教改中涌现出来的新奇事物,我们不能神经过敏,不能似堂吉·诃德,面对“风车”,横眉竖眼,要和想象中的“魔鬼”拼个死活。
  新世纪的教师,请用全新的教育理念为自己的心灵点一盏灯吧!
  
  霍祥勇,男,教师,现居四川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