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通过课后练习突破文言实词关
作者:刘海涛 阎光平
积累恐怕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任何知识点的学习都离不开必要的积累。对于文言文实词的积累,一般的老师恐怕是把高考要考察的120个实词过一遍,然后结合课本。如果把这个想法扎实的落实,应该有比较好的结果,但现实的实际情况是,很多老师和学生面对如此众多的实词,在短时间内有些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于知识的积累无非两个办法:集中积累,分散积累。我们高中现实的教学争对文言实词的办法多是集中积累,量大而时间有限,尤其是把重担集中在高三的语文教学恐怕连集中积累120个实词也无能为力,这种情况下,只有用分散积累了。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分散和集中结合。
我觉得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把120个实词分散到高中一至五册的课本中,最好是从第二册到第五册,因为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黄金时间就是在从第二册到第五册这个阶段,以前32开本的老课本后面就附录有重要文言实词,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只是很多老师没有引起注意。把120个文言实词分散到二至五册中就是解决集中积累困难的最好办法。具体怎么操作呢?
其实几乎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个关于一词多义的题目,那几乎就含盖了120个实词,那么这样的题目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做一做,讲一讲,要好好利用,可以结合这样的题目把这个实词总结一下,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可以把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关于这个实词的经典名句罗列出来,让学生进行解释;然后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其他关于这个实词的意义补充出来;最后把这个实词的意义进行系统化,这样这个实词才算完成了一大半。
关于文言实词的归纳,这里补充讲一点。由于许多文言实词的意义很多,如果仅仅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需要把实词按词性归类,然后由本义、引申义到比喻义解释一遍,极力地让学生理解这些实词的词义,那么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用死记硬背就能掌握。这个过程看似浪费时间,但实际确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很多看起来节省时间的记忆,到头来确实记不住,回头还要反复的花时间来记忆,花了大量的时间效果又不好,和这个比起来,我这个笨方法可能要更有效。
等到把第五册课本上完之后在复习文言文的时候再来集中复习120个文言实词,那个效果就不一样了。
刘海涛,阎光平,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