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呼唤真情创新的语文课堂

作者:马国良 李龙富




  马国良,男,1972年7月出生,研究生学历,中高职称,湖北省当阳市一中党委委员、副校长。省中语会会员,全国中语会重点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和省教研室《高中语文阅读探究》课题的负责人。被评为“宜昌市优秀教师”和“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
  
  李:马校长,您好!高中语文教学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社会关注争论的热点,您怎样认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马:谢谢!的确如此。90年代来各类报刊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的热潮未断,持批评意见者颇多,使语文学科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但高中语文教师似乎都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既不妄自菲薄,也没有不屑一顾,也在不断反思课堂教学的成与败。总起来看,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处于变革的一个阵痛时期:一方面迫于高考的评价体系和社会家长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学重点仍放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教学基本上围绕如何抓“分”来展开,课堂教学手脚束缚,创新较少。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自身观念变革步伐加快,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迫切呼唤语文回归人文的本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综合素质,和学生一道快乐地学语文,而不是枯燥地去肢解文章,去教学生写应试的八股文章。
  李:是的,回忆中学阶段,似乎一位好的语文教师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这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很大的关系吧?
  马:我认为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真的不容易,教学时间越长,这一点体会越深刻。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需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如普通话、粉笔字、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本专业知识之外,更主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一颗博雅的心,浑身散发的文学气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继承。为什么呢?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体现了语文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决定着今后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传统的语文性质,因定位工具性,比如现代诗歌和小说的教学反而容易忽略,而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会敏锐地解读这些文本,挖掘其中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内核,再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如现代诗教学,教师可引领学生进行诵读教学,体会诗歌意境,鼓励学生多写现代新诗。我校的一位语文教师也曾在校园樱花开放的季节,带领全班学生连续两天语文课围坐在树下观赏樱花,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感受自然的美,畅谈与樱花有关的诗与文学故事,我相信,这个班的学生对这位语文教师的课一定是印象深刻的。
  李: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文道统一”观念虽纠正了语文只强调思想政治的倾向,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统一,但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两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割裂,92年——2000年是凸显工具理性,应试特点突出,语文课也上得乏味,2000年后逐步提出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是一个大的飞跃,樱花课也许是一种形式与内容上的创新尝试。
  马:是的,语文教育最终要回归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的回归。“工具说”的理论起点为语言是工具,但实质上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展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关注人的生活。语文教学要让教师与学生的个性都焕发异彩。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所选文学篇目,都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生活气息,让教师与学生对文本能有独特解读,而不是参考书规定的不变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感悟,能像北师大王富仁教授说的那样:“语文课让学生说真话,动真情,给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李:这样的的课堂教学相信教师会充满激情地教,学生兴趣浓厚地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使阅读教学迷失了教育人、培养人的根本目标,您如何看待评价高中生的阅读现状?
  马:语文应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灵性与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操与情趣,而不仅是为了写作的目的。目前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畅通,阅读平台也增多,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城乡学生基本都能利用网络阅读,但目前高中生阅读现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迫于升学压力,大量精力花在题海训练中,阅读总量偏少,国家规定高中语文必读的篇目一般很难读完。二是传统文化与经典名著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缺失。学生基本上只听过名著的名字,但没有读过文本。如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至学生高三毕业,只有不到10%的学生浏览过,很多学生仅是从与他人交谈中了解一鳞半爪的内容,对外国名著的了解就更少了。三是网上大量的快餐文化,促成了学生阅读中的功利与浮躁心理,甚至把“恶搞”当成了经典。这种阅读中的短视行为,也是社会功利心态在学生心态中的一种折射,学生心灵受到文学的滋润不够,人文精神自然在阅读中缺失了。四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占据话语霸权地位,不能激发学生去很好地解读文章,创新阅读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最终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李:高中生阅读量如此少,特别是名著也很少有人去读,令人惊讶。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能静下心,捧着原著读完的确需要氛围,你们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马:我们语文老师也为这些问题困扰,目前,还必需在现行教育模式中找到一种平衡,我校一直很重视阅读教学研究与教学,专门开辟有语文阅读实验室和阅览室,语文类各种期刊、报纸及文学名著一应俱全,创造了很好的阅读氛围,每周每班有两节课需到语文阅读研究室去上。我们力求在阅读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渗透阅读教学理念,遵循本民族的语言规律,重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我非常赞同北京程翔老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等级划分。“习惯积累和了解”是基础等级、“体验感悟揣摩”属于中层等级,“评价、鉴赏和探索”属于高层等级,三个层次包含了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理念,2007年初,经过省教研室批准,我校《语文阅读研究课》的课题正式立项,将随同湖北省2008年新课改方案的推行展开研究,贯彻新课标的精神,重视阅读课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即使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也能获得良好的文学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使命吧!
  李:阅读能熏陶人的心灵,读与写是不能完全分开的,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可能让高中生在写作中也遇到困难吧?
  马:正是这样,人文精神的缺失使90年后的部分独生子女在精神人格上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高中生写作基本情况是这样:一是自身阅历有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少,大多数时间呆在学校和家里,大多数孩子对父母依赖思想较重,写作也养成了依赖心理,期盼依赖教师“点石成金”,依赖作文书“快速升级”。二是思想认识水平难以跟上。湖北省近几年高考作文平均分42到44分,高考阅卷教师在繁忙的阅卷中,能看到一些让眼睛一亮的作文,可不简单。并非苛刻要求学生。学生阅读功底浅薄,不重视人文学科,导致语言幼稚病与思想幼稚病并存。三是教学的短期务实思想都重于长期的人文修养,教师因为要评价教学业绩,只好引导学生抓分,抓好作文的几个老套路,甚至鼓励学生作文求稳妥,求中庸,把培养创新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而学生更是小心翼翼,不敢直抒胸臆,更不敢文思飘逸,捆住手脚在跳舞。试看,即使高考满分作文,教师们在赞赏其语言的不俗内容或形式创新的同时,难道没有嗅出其中沉重的气味,感受学生悲壮一搏的心怀吗?
  李:看来,中学阶段学生最怕的就是作文了,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写着政治书或历史书语言风格类似的文章,面目可憎,灵性全无,如何走出困境呢?
  马: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曾经提倡“趣”,他说“文章新奇,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句法字法调法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此真新奇也”。清代袁枚也主张“性灵说”,即辞贵自然,强调独创,目前教学现状,一是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桎梏,运用心理学知识,释放学生的情感,彻底摒弃写作文即“戴上面具,穿上铠甲”的老思路。二是推行大语文观。语文即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突出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学生阅历,认真观察生活,评说人与事,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三是创新作文教学模式,语文教师以自己专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良好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作文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让学生会识别哪些是真正的美文,也可让学生通过作文的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去培养兴趣。构建自己的创作观念。我校也在全国中语会申报立项了《创新写作实践》的课题,想在这方面做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我也相信,随着语文课改的春天的到来,高考评价机制及制度的改革,学生作文现状一定会改变的。
  李:谢谢马校长,您的观念反映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也对语文学科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马:谢谢您,我一直处于语文教学一线,我呼吁回归语文的真实,呼唤充满真情与创新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能成为学生的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