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
作者:张海英
一、批判旧教育,提倡新的语文教育内容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四书”、“五经”作为一套完整的学校课程的教材体系一直被沿用到清末,儒家经典一直占据着语文教材的主导地位。对此,鲁迅尖锐地指出,其目的是为了形成青少年学生的奴性心理,以便使他们走上社会以后去做标准的奴隶。
鲁迅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他认为,要振兴中国,其“首在立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立人”。学校教育,首先要提倡青少年要学点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并不断地学习,以新思想、新知识充实青少年的头脑;其次,要尽力教育,完全解放并解放人性,普及教育。
鲁迅认为,要普及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大众的教育状况,就得“将文字交给大众”,打破剥削阶级的文化垄断,把文字归还给它的创造者——人民大众。首先,要从工农的实际水平出发,着眼于一般的大众。提倡说普通话,“说话作文,越俗越好”。其次,鲁迅提出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汉字拉丁化,虽然与现在的汉字改革方针相比缺乏科学性,但是作为一种探索,表现了鲁迅在文字改革上的积极态度。最后,他认为“将文字交给大众”的思想,“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为中国、为大众、为后代切实地做点事情。另外,在谈到语言大众化时,鲁迅当时指出:“将来如果真有一种到处通行的大众语,那主力恐怕还是北方话罢”。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
二、重视语文教学规律
首先,鲁迅意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学习规律,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认为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针对孩子思维的特点,讲课讲究语言艺术,幽默风趣。比方说他把旧社会禁锢在家里的妇女比做笼子里的小鸟;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尽量做到生动、直观。鲁迅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
其次,鲁迅开辟了新智学习法,实质上就是一种启发引导式的,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他在具体实施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经常地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阅读指导上,他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策略。第一,他强调“金字塔”策略,即先求博览,再求精专。第二,鲁迅极为看重读书中的思考。读书学习,必须“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要求阅读时主体“我”在场,坚决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第三,鲁迅认为要思索就要比较,因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点。
最后,在教学生写作的问题上,鲁迅重视阅读与写作互动,多读文章多写作。要写好文章,“第一得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第二要看大作家的写作手稿和别人的评论”,发动学习者自己动手改文章,让他们在多次反复的写作练习中,一次次否定自己,渐渐地领悟到“应该怎么写”,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关注语文道德教育
在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等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成了天经地义的道德规范。鲁迅以毫不妥协的革命精神,对它进行了全面地揭露和批判,提出了以下语文道德教育内容。
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教育。鲁迅曾说过他好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他宁愿在生活的路上,将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他一生为我们留下六百多万字的作品,值得我们青年学习。他还告诉青年为了民族复兴,国家强大,都应该忘掉一切利害;能做的事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坚强意志的教育。鲁迅反对怯弱,提倡勇敢,赞美任何顽强的斗争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作为语文教育家鲁迅的自画像;“对敌人毫不妥协,绝不宽容,要有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为革命事业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他为人师表的光辉榜样;“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执着的信念。
真诚的爱的教育。许广平回忆说:“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给予海婴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打击,甚或不愿意多附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和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鲁迅先生对儿童的爱还表现在他翻译了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并呼吁中国的作家多创作通俗易懂、有趣的儿童文学;他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逝世前二十多天还在大声疾呼:“真的要‘救救孩子’。这‘于我们民族前途的关系是极大的’。”
张海英,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