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举一反三与思维创新
作者:吴耀康
然而,新课程教学,若仍停留于教学方法上,我想是有失偏颇的。“举一反三”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学生学习新知的一种迁移方法与反馈方法,下面着重从三方面来谈谈。
一、“举一反三”是思维创新的方法
从思维学角度说,思维是整理已知信息,并考虑各种可能性,以利于得出问题以及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的解决办法的过程。因此,“举一反三”是获取新知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学生碰到新问题时,具有正确的思维道路和解决办法。
例如:文言文教学中,“之”的用法是较为常见面的,一般用作代词与结构助词。在讲解这一知识时,我先列举下面这些句子,让学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达到“反三”的目的:
1、吾欲之南海,则何如? 2、操蛇之神闻之。 3、怅恨久之,辍耕之垄上。4、孔子云:何陋之有? 5、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6、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凡此种种,经反复接触,经讨论分析,学生对“之”的用法有了一种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反三的目的。
综上所述,“举一反三”就是要让学生进行创新新思维展开联想,从一种分析方法中,学到更多的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善于用脑,产生联想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学生引进知识大门,让学生自己到知识海洋中畅游,从中学到立世之本领,成为一个社会人,反之,我们的教学效果不仅不佳,并且浪费学生时间,甚至还会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的习惯,达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与要求。
二、“举一反三”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生成思维能力
德波诺曾说:“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事物往往是发展的,所以我们需思维。”
思维一般可分为学究式思维,批判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三种类型。在学生学习中应摆正它们的位置,学究式思维是前提,它让我们发现学习中疑难,疑难是客观存在的;批判性思维是根本,只有靠它,才会有独到见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知;生成性思维是关键,唯有对知识进行归纳、巩固,才会增长自身本领,畅游知识海洋,提高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新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说明类文章时,注意学生生成性思维能力培养,选用较有代表性的一两篇文章,进行探究,从中发现此类文章的共性,让学生有规可循,再对文章进行剖析,开展批判性思维,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以利判别各种文章的学习重点与选择文章的学习方法。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典型的说明文,按说明文的常识进行探究,从中找出说明文的学习要素,其实较易掌握的。
本文的说明事物是中国石拱桥,事物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运用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从而突出我们优秀的拱桥文化,与中国人民的勤劳的美德与聪明才智,更加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我们的教育教学的目的。
几篇同类文章学习下来,学生不难找到学习方法,他们编出了下面顺口溜:“说明事物题中找,事物特征开篇点,特征之后是说明,多种方法讲特征,各个角度全面说,先表后里合规律,说明顺序要记清。”
三、“举一反三”应注重学生的知识反馈
“举一反三”是学生知识进行反馈的方法,“举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收知识信息的过程,那么“反三”则是师生间互相反馈信息的过程,没有学生反馈的教学,是不完全的教学,是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因为如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信息的反馈,引导学生新旧知识的连索,引领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手。
我们在教学中一堂课全是教师讲解,没有学生讨论、发言,课堂会成为一潭死水,更为严重的是学生学到多少新知,教师是心中无数的。因为如此,课内学生学到知识的信息就必须经学生发言来完成,来实现师生知识的沟通。
例如,在教学《期行》这篇课文时,讨论人物形象陈元方,大多同学都认为他是一个守信之人,讲到此处即止,我以为对陈元方的评价尚不全面,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真正认识陈元方。此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各抒已见,结果好多学生指出元方欠有文明礼貌,不合我国民族传统美德,怎么可以不顾父亲的友人,擅自进门呢?但也有同学认为他这样做是对不守信用的人的轻蔑。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陈方元的认识更全面了,陈元方的形象也更加丰富,更加真实了。也就是说:学生真正地学到了新知识,教师也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把握程度了。
吴耀康,教师,现居浙江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