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
作者:严 凤
一、重视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
忽略课外阅读致使学生囿于狭小的“课本”空间,成为“井底之蛙”;大多患有“贫血症”,从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总是同样的答案,作文中总是同样的思路、同样的材料,甚至是同样的假话、空话和套话,孰不知这一恶果的酿造正是我们自身的失误。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多读”“广博”正是高中语文所承载的任务,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唯一的药方就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走进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的文章,我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例子,讲课时,不能眼光只盯住课内,要注意以篇引类,拓宽语文的空间。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课文时,注重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方法。让学生能以课本为载体,向课外延伸,这样,有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有的放矢而不致于盲目。
当然,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我们不能抛开课本谈拓宽,谈优化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那只是本末倒置。只有课内知识夯实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学向纵深发展,才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优化自身的综合性语文素养。
二、重视对《语文读本》的导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出版了一套配合语文教学的《语文读本》,其目的就是要与教科书配套使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就是配合教科书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的。它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我们不排除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而我们的学生都是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对《语文读本》的导学,我们可以不妨一试——让学生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老师在命题时要适当地考些语文读本上的内容。这的确是诱导学生自觉阅读的好方法。总之,我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重视语文研究性教学的开展,重视《读本》的导学,能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去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对某些名著进行研究,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三、采用合作探究法,指导学生重视课外名篇名著阅读,增强自身语文品位。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我们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学生们一次读完,是不可能的。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增强自身的语文品位,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具体我是这样尝试探究的,可以概括为“五个一工程”——
①喜爱一本杂志。推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人文性较强、国内知名度和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读者》为日常读物(也可选择《青年文摘》《视野》《中国青年》等),并开展“读《读者》评《读者》”课前演讲活动,学期结束将演讲稿由学生自行设计、编辑、打印、装订结集为作品集。每期《读者》约15万字,一年24期,约360万字。
②欣赏一个作家。买或借自己喜爱的作家作品,潜心阅读,高二一年内读所喜欢的作家作品不少于20万字,加深对作家的感情,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③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每周选择抄写一篇自己喜欢的作品,给予点评,并写出喜欢的理由。文体不限,每篇不少于500字。
④推荐一篇好文章。每周轮流由一名同学给全班推荐一篇自己欣赏的好文章,要求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印发给全班阅读,每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一学年全班累计有4万字。
⑤做一系列专题对比阅读。借《语文学习》杂志上的“阅读新空间”栏目,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让学生将自己阅读的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进行合作探究,共同提高,优化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目的,我们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理解能力,优化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改革下的社会人才。
严凤,女,教师,现居江苏江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