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比较教学法的内容及方法

作者:程远刚




  我们常听人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对事物表象的感知深入到对事物有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的认识,遵循着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述感,以致于走了许多的弯路。为了少走弯路,我们必须学会鉴别。只有通过鉴别,才能从许多的假象中甄别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尤其是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他们生活阅历少,经验不多,老师把比较鉴别的方法教给他们就更显出其价值和意义了。
  
  1、同样体裁的文章比较
  
  同样体裁的文章比较,主要是着眼于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把课堂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能力的迁移,以使学生在遇到同样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时知道怎么做。不过这样的做法一般是分先后两步进行,即先在教授完讲读课文后再进行第二步比较阅读的教学。
  如教初中语文《哨子》一文时,先让学生通读一遍文章,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客的基础上,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第二遍阅读,学生解决了议论文的三要素问题,也弄清了文章中哪是引论、哪是本论、哪是是结论。
  最后能通过老师启发引导弄清了文章最大特点是运用比喻形象的提出论点。“他们都为一个哨子付出过高的代价。”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后面练习第三题——蒋美陆译的文章《假如我又回到了童年》一文,让学生比较二者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异同之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到《假如我又回到了童年》与课文《哨子》只论述了“不要为一个哨子而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不相同。在写法上也与课文《哨子》不相同,课文是围绕一个中心论证,多角度论述,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短文《假如我又回到了童年》是没有一个中心论点,各个论点又各自成体系,有论点、论据、论证,即一个论点就是一篇短小的论文。
  
  2、同样题材的文章比较
  
  同一题材的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着眼于不同的写法、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又通过合理联想,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
  如初中语文第三册冰心的《纸船》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纸船》,老师先让学生阅读《纸船》,在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后,扣住每小节的关键句子、关键词“被风浪打温湿,仍不灰心,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与“万水千山载着她的至爱和悲哀归去”。通过合理的联想触摸到了诗人——一个游子在远离她的“母亲”后对祖国的眷恋与至爱之情。在学生了解了诗歌的主题后,让学生多读诗歌且画出诗句的朗读节奏。在此基础上,师指导学生阅读泰戈尔的诗歌《纸船》,学生先通读泰戈尔的诗歌《纸船》,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泰戈尔诗名中的关键句子与关键词,这样学生便能找出文中的“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纸船,知道我是谁”,从而了解刭泰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渴望与朋友沟通,让人了解,建立友情。
  
  3、相对或相反内容的文章比较
  
  相同的题材,相同的主题的文章的比较阅读是着眼于同中求异,而相对或相反内容的文章的比较阅读主要是着眼于异中求同,通过异中求同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分析能力,陶冶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
  如教授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就引进了《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在这里的比较阅读,我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学习课文,梳理字词,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第一课时)。第二步(第二节课)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分析,我们让学生都看到了邹忌的睿智与忠诚,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齐王的宽阔的胸襟,也让学生受到了“谦受益”的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师可打出幻灯片或发放印刷纸张(资料),让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召公谏厉王止谤》。师设计相应练习,(1)在下列句子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语:使( )鉴谤者,()以告,()则杀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a、道路以目。b、其与能几何。(3)同样是劝谏,劝谏的结果有何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教益?
  学生通过老师引导,比较阅读,巩固了在课堂上学过的文言文知识,浪能力得到了迁移,并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从而悟得了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的道德情操受到了熏陶。
  值得注意的是比较教学要遵循一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学中开始找的例子要简单,然后随着练习程度的深化,逐渐加大练习的难度,开始太难了,学生难于上路,学生可能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一般地是前易后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程远刚,男,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