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诵读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作者:张焕荣 司 钰
首先,诵读,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起决定作用。“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之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他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在你心里活起来。”(商友敬语)诵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中逐步使读者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使学生在经历读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情的陶冶、能力的迁移,并在这一读的过程中,享受读的快乐,获得读的幸福。学生读得多了,对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就强。不让学生多读书,只凭老师无休止地讲,填鸭式的硬灌硬塞,必定是事倍功半。在诵读的状态下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逐渐趋向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其次,语文属于语言学科,学习功效是远期性的,青少年时期如果能背诵较大数量的诗文精品,那么成年以后提笔为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这就是语言学习的远期效应。近期的投入有可能与当时的收效不平衡,但是,远期的结果是丰硕的,可以大大超过近期的投入。诵读的过程实质上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模仿到理解再到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环环相扣,步步深化,即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之中潜心涵泳,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会词语、疏通文脉、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占为己有。经过这样的内化、吸收和储存,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感能力,为以后的说、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缺少的恰恰是诵读,学生所读精品甚少,除课本之外几乎没有时间读课外书,上课时,除了教师范读一遍课文之外学生很少诵读。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更多地去注重从读中“悟”,这种“悟”不仅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直觉的充满灵性的感悟。不要用大量的繁琐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所谓“课文分析”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学生搞得身心憔悴而并无多少收益。
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扎扎实实的学习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增强语感靠读,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纯熟度靠读,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分析不出来,讲解不深透,也只能靠读,反复地、有感情地诵读,然后才能悠然有所意会。古典诗词、现代新诗自不必说,一些看似浅显通畅的现代白话文,也还是要靠多读才行。读多了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感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
当前学生母语水平低下,错别字多,也说明了他们书读得太少,字形在头脑中显现的次数太少。
综上所述,诵读教学是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语感的培养与思想感情的陶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纽带。不抓诵读教学的语文课是“瞎眼”的语文课,“耳聋”的语文课,不及格的语文课。
张焕荣,司钰,教师,现居湖北襄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