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写作
作者:朱国云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脱离生活去闭门造车,只会割裂学生生活的脉搏,淡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学生的思维“触角”。
“诗外”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家事国事事事关己;日常生活五味俱全,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中学生,他的目光不仅应该关注事关民族进程和人类进步的社会大事,也应关心待人接物和油盐酱醋的日常小事,心跳和着时代的脉搏,为城市繁荣而喜,为农村落后而忧,为道德沦丧而哀,为信仰危机而愁。带着对生活真切的关注和思考,其文章一定会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闪烁睿智的光芒。如何进行引导?
首先,把握时事动态,关注社会热点。现代生活瞬息万变,每一点变化都透露着社会进程,折射着世态百相。为此,我建议每个同学创造条件,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时事,如多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之类的电视节目,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看看“东方时空”“地球故事”“实话实说”等栏目,并要求学生每周选择社会热点内容,作为课外练笔素材。
其次,注重生活体验,评说大众话题。除每周一篇的练笔取材于社会热点外,另一篇则取材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既可以是校园生活,也可以是家庭生活,文体不限,并要求每人从独特的角度审视,针对大众话题,发表独具慧眼的看法:做真人,写真事,抒真情。
第二、“选题、成文”环境宽松。训练题式的确定应通过学生的自问(自疑)来完成。训练内容只有宏观计划,不作微观限制,作为引导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给他们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如训练写人的文章,给一个半命题为:《他(她)是一个令人 的人》、《 之美》(或学生自由命题),开始不作任何指导,也不作体裁上的限定,同学们可自由选材立意,避免条条筐筐的束缚,给同学以尽可能大的想象空间,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这就为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创设了宽松环境,使他们写作积极性提高。这样,宽松愉快的“自问”,就为积极而充实的“自构”(构思成文)创造了有利条件。“自构”环境也应相对宽松,如先由学生独立打腹稿,然后再由几位上台朗读“心作”,各组针对“心作”得失,讨论后发言评点,尤其对文中的不足,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最后,大家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心作”,形成书面文章。
第三、批阅评改换位审视。老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遵循“自测”“自评”的原则,来交换批阅一周的大作和练笔。在批阅要求和方法上提出“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分到总”的四点要求,并做到分步实施,逐步综合(具体要求和步骤略)。每周增加一个步骤,这样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由寻找错别字到文章结构,从标点符号到语言表达,由眉批到总批,并鼓励同学们树立自主意识,发表不同见解,拓展想象空间,启迪他人的思维。在评阅他文的过程中,增加了信息交流的数量,学生对文章的评判水平不断提高(评语字数由50字到300字不等),自己的判断能力也相应提高。这样,同学们主动积极地关注生活,又能独立自主地反映生活,交流还能丰富彼此的课余生活,自己愿写,别人爱看,相互拓展思维空间,这种写作交流课,学生常有一种沐浴春风的感觉,这样,写作良性循环的局面就得以形成。
第四、信息反馈相互渗透。学生批阅他人的作文在标明错别字、病句,写眉批、总批,打上分数(评分标准略)并署名后,即可将作文本交给作者,要求各位随即订正错别字、病句,并对批阅和评语不解之处向批阅者咨询,这整个的过程就是“自馈”。学生平时对老师批阅的作文基本只看分数,不太顾及其他;而面对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同学批阅的作文,同学们特别在意,交流积极,讨论热烈,他们甚至会为一个标点的用法争持不下来请老师明断。这样,在争论中不仅会对批阅中反馈的信息相互渗透,而且会使批阅者更加投入,一丝不苟。这就为作文写作和批阅的良性循环,优化写作程序,创造了主观条件。
另外,学生作文信息反馈的最后一环就是评讲。评讲时,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确定本次作文的评判标准,再由各组推荐“代表作”,并与老师面批选定的作文权衡比较,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由学生在全班朗读,每读一篇文章,先给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体同学竞相举手发言,评点得失,接着宣读该文批阅者的评语,最后老师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师生之间协调融洽,交流空间不断拓宽。
总之,写作创新,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切实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导学生深入生活、感知生活、研究生活、反映生活,把生活材料变为自己创新写作的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的真实体验,在自评、自馈中,培养写作的好奇心和进取心,这样,良性的写作循环,才能步入坦途。
朱国云,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