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作者:钱晓灵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师生“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提问没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让学生生厌;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认识性、理解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据此,笔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讲究提问艺术谈些粗浅认识。
  1、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宋代王安石曾说过:“词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即课堂提问必须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能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要找准切入点,教师必须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认真研究并掌握“学情”,适时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火候”,以发挥提问的最佳效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皇帝的新装》中“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请你用一个词加以概括,并说说故事中的人物与它的关系”等等,这样的提问既立足于文本,又顾及了学生主体。学生顺着提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从而使课堂变成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对话平台。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宝贵的心理因素,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并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否矛盾?文末“死海真的要死了”中的“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导入课文环节时,就如何提问、牢牢吸引学生时说:它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上起来就顺了。贴切的比喻强调了有趣的提问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设计这样的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的童年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如果你有机会参观这两个地方,请设想一下你置身此地的情景。这种设想性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新奇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经常提出一些“假如”进行设想,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十分有效,而且也十分有趣。
  3、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它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问题提得巧,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揭示课题常采用启发性提问。《苏州园林》一文导入可这样设计: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它美在何处呢?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采取迂回式提问。如《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年且九十。”对“且”字的解释,不直问“且”是什么意思,而改用曲问“愚公多大年纪了?”学生答:“快九十岁了。”“这个‘快’从何而知?”学生答:“且。”这种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4、课堂提问要有连贯性
  根据巴浦洛夫学说,人的高度神经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因此课堂提问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学新联旧,问旧启新”,尽可能使问题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网络,以保证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故乡》最后一段,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课文的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而学生较难理解。教学时可先提出问题:作者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就解决了。通过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同时,课堂上学生紧张的阅读、讨论与教师的引导、点拔有机交融,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思想交流,教学气氛活跃,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
  总之,优化课堂提问,注重提问艺术,必须坚持从教学实际出发的原则,要问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问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的“热点”上,问在学生内在情感的触发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琢磨反思,定能形成适合自身特点、同时也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语文课堂教学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钱晓灵,女,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