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刘柯维 程开端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其实许多语文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最好的课堂结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我们目前的教育教学,依然没有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课堂教学中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主体的激活,这就难怪我们的孩子满脑子的问题都不翼而飞,语文课堂成了毫无生气的一团死水。
  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沉寂僵死的局面,让语文课活起来。
  
  一、让课堂多关注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心声
  
  曾几何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为学生精心设计巧妙的切入点,寻找进入文本的最快捷径,甚至是最“科学”的方法,而把学生的感受和问题冷落一旁。于是课堂上出现你讲你的,我想我的,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缺乏平等对话的共同话题。于是,课堂也就不能自由呼吸,生命活力不再,那种麻木呆滞、无奈忍从的沉寂课堂便一次次重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他们的体验、经验、能力、情感、态度,他们初步接触文本的感受是老师应该关注的。学生并不是在零的起点上学习语文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总是将起点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原有知识能力的学习环节,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剪裁,明确教什么。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针对这篇课文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单清晰的特点,而七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概括能力的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为通过自读整体感知,而后概括主要情节。事实的确如此,这一设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一开始就获得极大的成功感,为后面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争取到更多的时间。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我也注意从学生的已知出发,尽可能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以期“触类旁通”,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获得结论,解决问题。让“文本的课堂”转化为关注学生的“体验的课堂”。
  
  二、让课堂多一些朗读的声音
  
  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书读的不够。语文的学习其实主要是对语言的研习。“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本不读通读透,无论怎样合作探究,无论怎样讲解都是隔靴搔痒,是徒劳无益的。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细细地品,静静地悟,这样才能读进去。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文章描写细腻,富于情致。作者之所以能把春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是因为作者是用心灵去感悟,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听读课文,那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调动耳、目、心、口等多种感官,具有再现作品情景、触发情感、引发想象、引起心灵共鸣的功能。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还多次运用了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点评、再朗读,学生对课文中的一幅幅春天美丽的画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也能一一体会。因此,富有感情的朗读无疑缩短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加速了对文章语言、情感的感悟。
  
  三、让课堂教学多一些开放式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上讨论问题是一个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不同,在讨论中的观点也自然不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取长补短,获得感悟和启发的同时也理清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学会聆听、学会争辩、学会接纳、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当学生讨论交流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作为老师应该尽量多一些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给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让学生畅所欲言,就是尊重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在思考,在分析,在比较,在发现。教师成为学生讨论中的参与者,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师生共同参与中,师生、生生思想的交换、智慧的碰撞,是最令人兴奋的风景。这比僵化的标准答案值钱万倍。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同时会感到满心的喜悦和欢愉。
  
  四、让课堂多一些自主质疑的声音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老师们都会认为只要学生把老师讲的内容全掌握了,明白一篇课文写了什么,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够了。其实这并不能说明学生已经完全读懂了课文。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还要能发现问题。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发现的问题就越多。要想使语文课堂灵动起来,就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研究、批判,能够和作者对话。一般情况下,课堂上都是老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设计质疑、探究的问题,有的放矢。“学习问题我制定,学生跟着老师走”,总感觉这有些差强人意。何不来个反弹琵琶?——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让学生唱主角,学生的心灵放飞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了,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
  语文教学中“讲是为了用不着讲”、“教是为了用不着教”。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发现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刘柯维,程开端,教师,现居湖北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