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作文“三换”研究报告
作者:夏小林
近几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和竞争,尽管各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构想和科技发展战略,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强调以全球的眼光,争一流的意识和站在国家发展前列的高度来培养创新人才。为了顺应时代潮流,改变学生作文情感体验单一、苍白,没有激情,没有批判求异精神,没有独特见解的现状,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使他们懂得自我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社会,学会自我评价,特提出本课题。
二、研究安排和内容
“三换”研究分三年进行。高一(初一)重在“换写法”,渗透“换说法”;高二(初二),重在“换想法”,渗透“换说法”;高三(初三)“三换”综合训练。这里的“说法”是指语言表达,“想法”是指文章的立意,“写法”是指构思技巧。“三换”作文研究,旨在使学生表示同一个意思时能够避开一般人的说法,而用另一种说法使之具有新鲜味;在立意上能够避开一般人容易想到的观点主旨,拿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构思上能够避开一般人容易想到的写法,而采用一般人未曾注意的方式。其研究原则是:说写结合,由易到难,先换写法想法,再换说法,循序渐进,读背为基础,由模仿到创造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准备阶段。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其一,激活创新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为此,在课题研究之初,我们就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因为有创造力而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大金融家和大政治家,像爱因斯坦、比尔·盖次和丘吉尔等,使学生明白,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虽不都是智商超群、聪明绝伦,但他们一定有创新意识,有批判求异精神。“三换”研究正是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创新意识,学会求异批判,成为一流人才。其次告诉学生不会写到会写只一纸之隔,谁掌握了“三换”之法,谁就能捅破这层窗户纸。经过这样引导,学生对“三换”研究就有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内驱力的问题。
其二,转变作文理念。①变多练勤写为多背多借鉴。传统作文教学比较注重“量”,强调勤动手,我们则主张多背多借鉴。②变一元思维为多元思维。传统作文教学强调发一己之思,抒一己之情,绝不“媚人”,我们则主张动笔前一定要研究读者(老师)、对手(同题同学)和自己,研究说法、想法和写法,考虑诸种因素,在思想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内容到形式做到“人家骑马我骑牛”。③变只写真人真事为虚构想象。传统作文教学强调学生作文要写真人真事,我们则主张作文要大胆虚构和想象,力争做到符合生活的真实。
其三,研讨万事万物。山川湖泊,楼阁亭槲;花草树木,日月星辰;鸟语虫鸣,虎啸龙吟,千姿百态,各呈异彩,凡给人产生美感愉悦或震撼的,它必定是与众不同,个性独特,符合观者听者审美需求的,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幻、天山的旖旎、三峡的瑰丽,无不在诠释着这个哲理。即使是同一种景物,表现美的形态也不尽相同,有的清巧俊秀,有的艳丽浓郁,有的朴素淡雅,有的曲折拙笨。让学生研讨万事万物就是让学生领悟作文取胜的关键就是“独辟蹊径自己走”。
其四,再现丰富生活。学生的生活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即耳闻目睹亲身实践的,二是间接的,即来自书本、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再现丰富生活就是要学生既能写亲身的经历,又能把古今中外名人伟人的事例变成自己的事例或同学、老师、父母的事例,这样拓宽了写作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
其五,感悟优秀作品。教材和课外优秀读物不乏形式独特文质兼美的文章,适当地选一些同一题材不同主旨,同一主旨不同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欣赏,就有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到大家风范的布局谋篇技巧,选材立意诀窍,遣词造句方法,表情达意本能。
其六,背诵优秀作文。教师要选取5—10篇优秀文章让学生背诵,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二要能够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三要考虑到学生易于仿写。对范文不仅要学生反复咀嚼,细细把玩,更重要的是研究之初作文时要严格按照某篇范文“依样画葫芦”,只有做好了“有形”,才能迅速实现“无形”。
第二步,“临贴”。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书法大师成长走的就是描红、临帖到自成一家的路子,绝大多数武术宗师走的是有形、无形到自成一派的途径,同样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源自于模仿到创造。让学生作文“临帖”,就是要他们把背诵的文章消化吸收,到自己作文时或“依样画葫芦”(就形式而言),或借其神魂(就内容而言),因为胸中有了丘壑,笔下自然就生文章了,这就解决了作文快速且中矩的问题。
第三步,创新。学生在对范文的模仿与借鉴中,逐步提高了思辩能力。尝试着像作家那样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时,写作活动的特点就表现为一边在仿,一边在创,由半独立写作,逐渐进入独立的写作,由模仿性占优势,逐渐发展为独立创造占优势。总之要实现创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不仅用智慧,而且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把“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东西写出来,写出了独特的感悟,就实现了文章的创新。
四、研究的主要成效
1、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三换”研究实现了学生对作文由害怕到喜欢到盼望的飞跃,教师由怕看到想看到乐看的转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文。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又促使整个语文素质的提高,溆浦七中近三年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由前几年在全市的中等跃居到全市同类学校的前茅,就是一个明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和提高。研究前学生的视野只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同学和老师,如今能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人生,视野明显地拓宽了。研究前学生的作文空、套、假,没有激情,没有批判求异精神,如今写出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有独特的感悟,情感体验明显地丰富了。研究前学生作文语言干瘪、苍白,一口学生腔,如今的作文文如其人,有很强的刻绘力和表现力,语言明显地个性化了。研究前学生文章体裁基本上只限于记叙文和议论文,表达方式只注重描写和议论,如今写作文能选择各种文体,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各种表达方式会综合运用,写法明显地百花齐放了。
3、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其一,有多篇研究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成立了“三换”文学社,结集出版了多集《创新作文》,有近八十同学的作文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并有15篇优秀作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其二,课题负责人夏小林老师到全县几所高中巡回讲学,受到老师和学生的热烈欢迎。随之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由原来的一人一校,到现在的以溆浦七中为龙头,全县五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二所小学近30人共同研究,并在周边省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三,使一大批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了,成为各个学校教学和教研的中坚力量。其四,该课题在2005年湖南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展评中被评为省二等奖。
五、研究体会
1、作文“三换”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深厚的。该课题研究的提出就是受青年作家陈建功有关文学作品创新要实现“三换”的启示。如研究准备阶段的让学生“研讨万事万物”,就是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启发,他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观察研究自然现象。又如让学生感悟优秀作品,适当地背诵一些优秀作文就是受当代作家崔道怡的“作文是作品培养出来的”和当代作家柯云路的“站在前人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将高屋建领,事半功倍”的启迪。“三换”研究走的是模仿一借鉴一创新的路子,主要得益于著名文艺理论评论家安格尔的“从虚无中是创造不出东西来的,只有构思中渗透着别人的东西,才能创造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所有从事文学艺术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荷马的子孙”和著名文学理论家托艾略特的“一种新艺术作品之产生,同时也就是以前所有的一切艺术作品之变态的复生”的启迪。
2、课题研究只有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尽量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始终把学生当成主体看待,学生才有可能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观察社会,学会自我评价。
3、让学生抄背高考或中考满分作文,吸收借鉴,是作文快速创新的有效途径。
4、学生勤动手写不如勤动脑记,教师精批细改不如请学生上台谈写作体会。
5、创建文学社刊登学生优秀作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可以使写作水平低的同学迅速完善自己的文章。
6、多所学校的学科带头人带领一帮人对课题进行研究,实现了人才互动、资源共享,有利于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7、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学校的友好协作,尤其是学校对课题研究人力、财力的投入,《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关爱和指导,是“三换”作文研究顺利进行的保证。
夏小林,男,中学语文教师,现居湖南溆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