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作者:何国华
1.尊重学生差异,共享资源。
《哨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过,这件事后来却对我很有用处,它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段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它后来对我很有用处”是什么意思?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便有了角度不同的两种答案。(生l: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着总领下文的作用,下面的故事全在这句话下面展开。生2:是的,我认为这句话还点出了主题,说明这个故事虽小,但意义重大。)这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认知差异,这种差异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2.尊重学生情感,共享资源。
《哨子》一文中,“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想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三种答案:生1:“哨子”事件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汲取了教训。
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生2: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生3:我们希望一帆风顺,但逆境来了也不怕!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对课文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正确的引导一种主流的价值观。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情感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3.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形象写照,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多元化的,事物有复杂性、学生有差异性,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创造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机会,从而达到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何国华,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