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项羽不杀刘邦原因新解

作者:肖怀贞




  鸿门宴上项羽放走了刘邦,分析者大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抉择的错误,是项羽由辉煌走向人生末路的转折点。而我却认为,项羽放走刘邦正是他智仁义勇的表现。
  项羽当时要完成的是灭秦兴楚的复仇大业,秦患未除,他还需要刘邦的配合,如果轻易杀了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破灭。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的登门谢罪,项羽最终放弃了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盲目,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明智的决策。
  作为一名横刀立马、杀伐疆场的武将,项羽称得上是性情中人,他不会像刘邦那样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把亲身儿女推下马车。项羽光明磊落,敢爱敢恨,鸿门宴上刘邦一无破坏他的大计之行,二无忤逆他的意志之言,他有什么理由置刘邦于死地呢?再说,刘邦从项梁起事开始,便紧跟着项氏集团南征北战,抗击秦军。在项羽看来,刘邦是有恩于项氏家族的;况且,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先入咸阳者是刘邦,项羽欲攻刘邦已是背离自己的信义,如今刘邦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刘邦更是有违道义,这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一刀一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这种不仁不义的阴谋来战胜对手。中国古代真正的英雄豪杰都是义薄云天之人,如关云长之义释曹操,而司马迁高度赞扬的正是这种仁义精神。
  项羽不杀刘邦还基于他的英雄心理,或者说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勇气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项羽从会稽起事开始,攻城掠地,拔营下寨,确实是“力拔山兮气盖世”,这种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足可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这种勇气并不是人们所评论的那种匹夫之勇,连刘邦自己也多次承认不如项羽。爱国词人李清照更是高度赞扬他为“人杰”,为“鬼雄”。
  总之,项羽虽然失败了,但罪不在于鸿门宴上放过刘邦。相反,鸿门宴对项羽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却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的智、仁、义、勇的一面。也正因为这样,项羽的悲剧才显得如此悲壮,垓下被围才那样使人扼腕叹息,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才那样让人荡气回肠。
  
  肖怀贞,女,中学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