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语文新课标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

作者:康传礼




  2001年秋季以来启动的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最近,我们学校提供的几节初中语文观摩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学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发展方向,现就此略作论述。
  
  一、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继承了百年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近两年来的语文教学实际状况中,尤其是在一些课堂观摩教学中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具体表现为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另一种倾向是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大量的图片资料。记得有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一课,竟播放了15幅图片资料。其实,认识苏州园林的特点并不是这堂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否则观看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方式效果会更好。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是如何介绍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和艺术价值的,学习文章的思路、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播放少量图片以加强直观感受是可以的,过多地运用图片则势必削弱了学生对文章本身、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受,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
  这次教学观摩中《背影》一课的教学能较好地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教师首先提出两个问题:“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深入细致。《本命年的回想》一课做得更好。先用一段“流水账”文章引出记叙要“详略得当”、“生动传神”两个要点,以此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重点阅读“除夕夜”一节,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写法,然后再用“文章所写是何地的过年习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逐一辨词析句,对文中“儿化音”字词的考证尤为出色,上的是地地道道的语文课,培养的是地地道道的语文能力。
  
  二、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
  
  丰富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又一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应试教育与标准化考试(客观试题A、B、C、D)的泛滥,确实导致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教师与学生大量的时间精力完全耗费在机械训练、反复演练的模拟考试之中,耗费在标点符号与关联词语的选用,语句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判别,语句顺序的排列和表述人称的转换等语言形式的圈子里。而且由于客观试题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表述,难以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因而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地弱化了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语文新《课标》针对时弊痛下针砭,大力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认可。
  这次教学观摩中的几节课人文内涵都相当丰富。《背影》一课的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子深情之后,恰当地提出两个问题:在你的记忆中,父亲是如何关心你的?假如父亲节来临,你将怎样表达你对父亲的关心?这两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热烈的反响,一个男孩说,他将送给父亲一根漂亮的领带,因为父亲十分辛劳,近年来苍老多了,他想让父亲看起来年轻一些。诚挚的话语赢得满场掌声。《狼》一课是教材中精心设计的专题课,教师充分运用教材有效地组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内课外相结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对“怎样认识评价狼”与“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狼”两个问题的探讨和见解,显示出足够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素养。
  
  三、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无非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是这次语文新课改的重要着力点。语文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议论文,要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玄奥和神秘,只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在实际操作上,只要能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那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实现“多重对话”,让学生自行获得结论,并尊重学生各自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
  在本次观摩的两节阅读课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正是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背影》一课,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个人感受,教师没有也无须做过多地讲解与分析,表现出教师对语文教学新理念的理解与运用已经比较成熟。《本命年的回想》一课的教学任务也主要是以问题讨论的形式来完成,尤其是对“如何看待当今过年习俗的变化”这一问题的讨论特别精彩,学生在“这种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的看法上发生了尖锐的思想交锋。有学生认为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总不如亲人团聚、共度新年来得亲切。有学生认为国外的儿女寄一盘在异乡过年的录像给母亲观看,这种拜年的方式也很受母亲欢迎。讨论渐渐倾向于社会总是发展的,新陈代谢是必然规律,很有一点“与时俱进”的意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认识逐渐相互接近,即新的、有价值的过年方式应当欢迎,优良的文化传统、过年习俗的民族特色也应该保持和发扬。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是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
  
  四、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加拿大课程专家大卫·史密斯说:“教师所关注的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在这三节观摩课上,三位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没有喋喋不休的讲解,更没有机械灌输,而是适时点拨引导,注意起承转合,学习任务的完成自然而顺畅。三节课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未因教师的少讲而受影响,相反,由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由于给学生更多表达见解的机会,使得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有不少地方超出了教师原先的预想,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目标。
  当然,这次观摩课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背影》一课的教学,对课文理解的深度略有不足,未能引导学生对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内容予以足够关注,要知道,理解这两部分对表达全文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第三部分中父亲关于“大去之期不远矣”的来信,大大强化了“我”对父爱的感受和留恋,也是触发作者写作本文的重要原因。《本命年的回想》一课的教学,在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过年习俗的新变化时,曾一度出现更多地肯定社会发展变化的倾向,而教师的“扭转”有些生硬,表明过分看重“教学预设”的观念还有待突破。《狼》一课教学的明显不足则是一节课中安排的内容太多,我们提倡课堂信息量最大化,但并不是一节课中安排的内容越多越好。
  
  康传礼,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