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捕捉值得反思的教学瞬间

作者:丁飞标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怎样撰写新课程观照下的教学反思?这是摆在每一位任课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下面粗略地谈几点个人的肤浅体会及做法。
  
  一、写成功心得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有令自己心潮澎湃的课,这样的课肯定有成功之处。这样的教学过程一定是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着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这样的教与学一定是适应了学生的需要,要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自接触新课程以来,我觉得,在我的课堂上,“眼泪”是让我最感动成功之处,因为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在初一一堂有关“亲情”的语文课上,有一位女生,讲到奶奶如何偏爱自己的妹妹而冷落自己一事时,伤心得泪流满面,引得全体同学都心情沉重,后来给了她无数安慰的感人话语,那场面至今让我感动。我觉得我能为他们创设这么一个阐释心怀的平台而感到成功。
  
  二、写遗憾之处
  
  有人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使是一些成功的课堂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那勃发的生命力量,我让学生观看了几张相关图片。但学生们还是难以理解本文歌颂生命力量的主题。我觉得这是一堂失败的课。后来根据资料提示,第二堂课,我请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请学生运用《安塞腰鼓》中的写法尽情想象,结果学生终于从铿锵多变的旋律中体会出了那生命不屈不挠,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这样的教学进步就是吸取先前的教学反思而进行有益的探索结果。
  
  三、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灵性的语言和偶发的事件发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如教学《社戏》一文,在让学生品味时,多数学生欣赏“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理由就是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方式,其中一位学生还讲到这句话中“蹿”字用得好,而让他具体分析时,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我突然想到可运用“篡改”法进行比较分析。于是继续提问:“如果把‘蹿’改为‘游’,效果怎样?”并让学生做动作想象航船的动态。于是大家马上悟出“蹿”字用得好,写出船的活蹦乱跳,衬托孩子们的快活心情。
  像这种偶然间的灵感突发,我们都应该及时记录。
  
  四、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丰富今后教学的材料。
  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卜算子·咏梅》教学片断)
  师:反复读这首词,你心情上有什么感觉?
  生1:毛主席的这首词豪情万丈,梅花经霜傲雪,而且还有一种母亲的情怀,所以我喜欢。
  师:母亲的情怀?能具体说说吗?
  生1:在寒冬腊月,梅花像母亲一样挺身而出,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灿烂的春天;而当春天来临,她又欣慰地看着孩子们竞相开放,躲在他们背后由衷地笑着。(学生掌声)
  师:多好的理解啊!相信你的朗读会和你的理解一样精彩!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卜算子·咏梅》中的梅花是毛泽东主席笔下倾情讴歌的,他在这首词中表达了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乐观谦逊的革命态度。学生对于这首词个性化的阅读理解是把梅花看作母亲,细细体会又何尝不可以这样理解呢?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应该加以保护的。
  
  五、写课堂生成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往往学生的一个亮点或课堂上的一个偶发事件能点燃师生智慧和感情的火花,拨动教学琴弦,奏出一支美妙的协奏曲。有这样一个案例:
  语文课上,教师正讲得津津有味,教室里响起打呼噜的声音,一部分学生笑起来,教师不得不停下来解决这一问题。他看了看睡觉的同学,决定还是继续讲下去:“描写生动,要使用象声词,绘声绘色地描写事物的声音。绘声,就是用象声词模仿声音。比如,睡觉的酣态就可以用现在的声音描摹。请你们倾听。”教师做出倾听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那睡觉的学生也被笑声惊醒了。教师又说下去:“那么你们的笑声呢?该怎么描摹?酣睡声是刚才×××发出的响亮的‘呼噜’声,笑声就是大家发出的‘哈哈’声。”
  分析:教师把语文课上的打酣声,作为教学“如何生动描写事物声音”的现成资源,旁敲侧击,既没影响教学,又达到了教育目的,还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其实很多可贵的教学资源都是在课堂上偶然生成的,我们应好好珍惜和利用这些课堂资源。
  总而言之,新课程观照下的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聚沙成塔。
  
  丁飞标,教师,现居浙江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