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诗情画意学古文
作者:李 方
一、知而求解——走进古文人性美
古文的世界,是一个沉淀着几千年人类生存反思奋斗过程的世界,是一个张扬着人性之美的世界。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中,从先秦到明清,涉及到的相关作家和历史人物丰富且具代表性,他们身上几乎包含了传统文化中我们所珍视所厚爱的所有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这一点恰恰是现代文无法企及的。所以,教古文之前我通常会开一些小单元的讲座(例如:“有个性的古人——不一样的人生”等)或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为理想而忍辱求生有着非凡意志的司马迁,为信念而求死有着不朽人格的屈原,充满生命热情命运多舛却淡定的韩愈,屡遭挫折仍执著己见豁达的苏轼,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清高样板的陶渊明,充分展现“个性我”的潇洒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社会我”的杜甫,大男子亦有柔情心的归有光……这些极具个性魅力的古人以及他们独有的人性之风范,就渐渐渗透到学生学习古文的过程里和他们对生命的逐步理解中。“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古人早就讲过,让学生先在古人的生命历程中去了解和感知,就像人们喜欢看电影是喜欢跟着电影的情节去体会一样,当学生在某个角度某个层面理解了这些人物,他就更容易进入他们所建构的文本世界。罗丹说:“最重要的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做一个人。”而这些古人在文化史的每一个角落散发着的人性美的光辉,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正是开启他们思考生命,体味人生定位的一把最好的钥匙。
二、品而求思——拨动古文情感美
“情者文之经。”(刘勰《文心雕龙》)脍炙人口的名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往往是文辞中浸染着人类真挚、纯洁、忠诚等审美情趣的情感升华。学生这个年龄正有着这样那样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认同或情感期待,如果他们的情感体验、认同或期待能与古文中的审美情趣发生情感上的碰撞,就会将古文阅读带入一个更深层次的鉴赏理解中。
这一点上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项脊轩志》的教学过程中,我问了这样两个问题:为什么归有光回忆母亲时只是“余泣”,而回忆祖母时是“令人长号不自禁”?为什么归有光回忆祖母和母亲都哭了,而回忆妻子时却只字未提哭字,是否归有光不爱他的妻子?这两个问题将文章中作者年幼丧母的悲哀和中年丧妻的痛楚挖掘出来,课堂气氛先是活跃后是沉痛,正是本文平淡的语言背后最真切的情感之美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带他们进入了美好的阅读享受和体会中。正如法国哲学家罗休夫柯所说:“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感情的巨大说服力,不仅使课堂气氛受到感染,更能调动学生品文入境,唤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
三、感而求悟——咀嚼古文哲理美
中国古典文学,小到一个成语,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处处都绽放着哲理之花。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曾指出:“文学比历史更富于哲理性,因为文学描述的是普遍,历史叙述的则是个别。”虽然文学以专讲道理为耻,但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总是会自然而然的渗透着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考。古文里蕴藏着深邃的思想,闪烁着人生的智慧的篇目数不胜数,且经过了岁月和历史的验证,其中的真谛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境界,融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细节中。这里我想起于丹在《<论语>心得》里的一句话:“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推开古文虚掩的智慧之门,学生对古文的认识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工具性上了,思考的生动,领悟的快乐,会成为学习古文的动力,并让他们终身受益。
所以,教授古文的时候,我会准备一些对课文的阐发、讨论或布置课后阅读心得:《勾践灭吴》——卧薪尝胆之能屈能伸、《触龙说赵太后》——从《触龙说赵太后》看说话艺术、《兰亭集序》——我看王羲之的生命意识、《归去来兮辞》——陶潜的寂寞之我见、《游褒禅山记》——“志”“力”“物”什么更重要、《五人墓碑记》——“匹夫有重于社稷”吗、《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现实意义、《逍遥游》——庄子与自然、庄子与相对幸福……渐渐的学生在敬佩古人之余,养成了一种思考和感悟的习惯。
四、诵而求行——汲取古文语言美
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读透课文,更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这种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极有利于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巴金曾说,《古文观止》中的两百多篇散文,他都背得较熟。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即使对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领悟到它们的深意了,难怪巴金会成为语言大师。郭沫若的“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讲的也是同一道理。虽然我并不赞成学生在写作时有意的大量引用古诗文中的句子,但古诗文凝炼、典雅的风格一旦融于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并能加以运用(我称这为形成自己的语言生态环境),会使学生受益无穷。我常跟学生说,只有背诵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喜爱,只有喜爱才能运用。所以。文言文要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诗意,读出文化,读出爱。
李方,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