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高中新诗板块教学的策略

作者:周正梅




  现代诗是新时代的文化标志之一,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曾一度遭受冷遇,其原由是多方面的,其中部分教师因近年来高考不考现代诗歌,而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不重视以及不得法是最主要的。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了现代诗歌教学,现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从学者文章中培养趣味
  
  在进入诗歌单元学习之前,笔者先带领学生浏览了朱光潜先生《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朱先生认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此举旨在让学生“未见其诗,先闻其势”,即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接着让学生从熟悉的诗篇如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中初步感受新诗在语意、情意及形式等方面的趣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诗歌教学的助力极大。
  
  二、在诗歌诵读中感悟情味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与含蓄性。诗歌的语言精准且生动,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从精准的诗句中领悟诗歌丰富的内涵。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初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即要求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可全班齐读,或个别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揣摩诗句含义。读清节奏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如《相信未来》诗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人海”诗句的停顿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人海”;因为“手指”与“排浪”、“手掌”与“人海”构成比喻关系,只有这样的巨手,才能摇曳曙光那枝笔杆;也只有这样停顿才能够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诗作壮阔的气势。
  复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出语气,即声情并茂地朗读;朗读过程中揣摩诗人情感,并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疾徐、轻重,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因为声音最具有表情功能。这一环节可由多位学生朗读,全班同学讨论,并评价其是否能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情思。教师亦可作点评或范读。如朗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下阙时,就应读出作者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感觉。同样,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它体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青年对变革的热切期望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整首诗歌激情洋溢,有热情奔放的气势。但要读出这种气势还不能一味地依靠语调的高亢,得整体设计全文的声音高低、节奏快慢的变化。以第3部分“我们结识了……我们就这样和太空对话”这一段为例,它总写“我们”与英雄对话,抒写朋友之间的友谊——如岩石般坚固、如翡翠般可贵、如沙滩般坦诚、如人和自然般融合。诗歌语言朴素,诗歌形象直观,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忆,因此在朗读时不妨读得轻柔一点,舒缓一点,留一点想象的空间。
  
  三、在诗歌涵泳中体会韵味
  
  现代诗运用的手法比古诗复杂,要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也并非易事,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易懂;有的诗诗情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以曲折的方式加以暗示,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些方法去涵泳品味。
  抓住诗歌的意象涵泳品味。诗歌都是借助意象反映生活的;只有分析诗歌意象,才能把握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相信未来》中诗人选取“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缠绕在周围的贫困、化成露水的紫葡萄、在别人的怀中的鲜花”这些灰暗色彩的意象,来表达现实是残酷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中诗人江河又选取“温柔地呼唤的风、涨满绿色帆的树木、喷吐着鲜红火焰的果子、追逐着的阳光、牵动着的鸟儿”等鲜亮的意象,写出春天的可爱等等。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涵泳品味。诗歌作品常借助多种表现手法来传情达意。如《相信未来》一诗的前三节运用反复的手法,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等等。当然,不同的诗歌运用的手法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首诗歌运用的手法也不是单一的,在此不一一例举。
  
  四、于汪洋诗海中尽展兴味
  
  是谁说过,生活既可以是一篇平淡无奇的散文,也可能是一首激情洋溢的诗。诗在生活中,缺少的只是发现与抒写。学习现代诗歌还要鼓励学生尝试写作现代诗。
  通过数篇诗歌的学习,学生的诗情已经被充分调动;于是教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诗歌写作技巧大胆尝试诗歌创作,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选题,写出自己对生活、对学习的诚挚感受。在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学生的诗歌习作相当精彩,内容涉及到生活、学习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或热情,或深沉,或风趣而不失智慧。如《沁园春·方山军训》《青春之歌》《念奴娇·金陵怀占》……。
  “涵泳”是我国传统的优秀品读之法,清代曾国藩认为:“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读书,就是要把作品当作水,沉浸其中,如鱼得水,如花沐雨,要沉潜其中,感知理解。诗歌是人类灵性思维的美丽花朵,诗歌教学,特别是新诗教学,尤其应发挥其文体的性灵特质和文句的晓畅优势。诗歌专题的教学实践也证明,现代诗歌教学是可以走出一条光明之道的。
  
  周正梅,女,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