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如何有效地设计语文作业

作者:马秀英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有些教师对作业设计不够重视,布置作业简单化,致使作业单调、盲目、机械、低效,既增加了学生的课业和身心负担,也阻碍了学生自主、生动、活泼地发展,导致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甚至望语文作业而生畏。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设计作业,使它为语文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呢?
  
  1、积累储存型
  语文学习是积累性的,新课程目标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各类成语、俗语、谚语、诗句、格言警句,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等。为此,我要求学生勤摘抄,常熟记。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语言精华,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2、自助套餐型
  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点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基础、能力、性格、习惯、举止等各不相同的学生个体。所以,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多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
  如学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曾设计了如下作业:①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②课文中哪些情节让你感动,请说一说。③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说说自己的爸爸是怎样的。④和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却又害怕变成大人?⑤课后搜集有关父爱的文章,读一读,感受其中的父爱,并与课文比较异同。⑥写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以上作业,学生可以自选三题来做)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作业设计中来,自编富有特色的语文作业。尤其对难度比较大的课文,让他们在进一步钻研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新的疑点或设计感兴趣的作业。比如鲁迅的《风筝》这篇课文对初一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课后学生提出了不少闪烁着智慧火花的问题:①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②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③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④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主题?⑤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是真忘了吗?
  自选自编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质疑探究型
  善于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质疑探究型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提出自己的个性化问题。对于通俗易懂的课文,我一般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疑问,然后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需要点进行解读。如学生在预习《老王》一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你认为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②文中记叙了老王的哪几件事?③你认为“我”是怎样的人,具体表现在哪里?④文章最后一句怎样理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⑤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很好?说说理由。⑥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老王这样的人?我们应怎样对待他们?学生设计问题的过程,就是走进文本、钻研文本的过程。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解答,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激活了他们的思维。
  当然,学完课文后,学生未必解决了所有问题,为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需要解答却没有解答的问题,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这样的作业,更有主动性,针对性,效果更好。
  
  4、实践活动型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业设计要关注学生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注重实践探究,强调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具体可包括动手操作、调查访问、观察积累、生活体验、资料查阅等基本类型。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可让学生来演一演;教授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戏曲大舞台》时,让学生去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学了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按文本的句式和修辞来仿写《母爱》;学了《愚公移山》,就愚公的“愚”或“智”展开辩论,还可以画一画,读一读等等。在这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又创造性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写作等多种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5、拓展综合型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语文课程标准》)为此,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①拓展延伸式。拓展延伸式的这一形式的作业是教师根据语文材料的特点,抓住语文材料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如学习鲁迅的《故乡》,推荐学生去看《祝福》、《药》等小说,学习了具有可比性的两篇或几篇文章可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其异同点,比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比异同、课外阅读等方法的练习,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拓展知识面。
  ②学科整合式。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与其他各门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布置作业。例如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就可以将语文和地理、历史、音乐等学科融合起来;教学《山市》时要理解“山市”这一现象就要和自然科学联系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总之,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新颖多样、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秀英,教师,现居浙江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