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谈文学性课文鉴赏教学

作者:杨秀兰 傅金祥




  文学性课文教学由于生动形象、感染力强,颇能打动学生,但也有这种现象:教师讲的神采飞扬,而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进入文章的意境。
  意境,理论上讲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形象的说,是作者心灵映射万象,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所构成的一个灵性境界,是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魅力之所在。因此,对于意境的领悟理所当然地成了人们把握作品的关键,也是我们教育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的关键。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体会到,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效果颇好。
  首先,要教会学生领悟作品中情与景的深层联系。具体说包括情、景两种因素,其中情是主要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也就是说,作品中客观景物仅仅是作家抒发情思的媒介,景离开了情就失去了生命,而情又要通过一定的景来表现,情和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定的意境,使人从中获得启迪或艺术享受。在分析每一篇作品时,我们如能牢牢把握自然与作家人格修养、文化意识、思想情调的关系,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马致远的小令佳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并不是纯粹为了表现这些景物,而是断肠人心目中的景色,断肠人由于心中悲伤,因而所见皆悲戚之物。这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统统化为诗人想表现的主观生命情调的载体。只有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化了全篇,为景物笼罩了一层哀愁寂寞的诗意,使全篇内容无限丰富。现代朦胧诗一般没有这种点化,但仍然可成为意蕴深刻的艺术精品。这正是诗人深知自然与主观生命情调之间关系的缘故。因而,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情景交融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分析、理解、把握这种关系,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
  寓情于理,让读者心领神会,也是情与景结合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如屈原的《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兮”,表达屈原眷恋故国的悲愤情绪;而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江陵一日还”与“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了李白遇赦归途的轻快心境。一者徘徊不前,一者一日千里,其艺术表现上可谓异曲同工,这类例子,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定能心领神会。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传神之笔。文学性课文鉴赏与教学时,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我们能及时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的形象、结构、氛围和感情色彩等作多层次、全方位的品味和推敲。这样才能达到既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又增长语文知识的目的。就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来讲,一般都从分析祥林嫂的肖像变化来突出主题,这自然准确。但如果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阅读欣赏该文,便会品味出诸多思想与艺术的奥妙。例如四婶先后两次阻止祥林嫂在祭祀时摆放酒杯和筷子,语意没有变化,但句型却不相同。第一次是在祥林嫂再嫁回鲁镇后,四婶的说法是:“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第二次是在祥林嫂为摆脱非人处境,极力挣扎,捐了门槛以后,四婶的说法是:“你放着罢,祥林嫂!”两句一比,不仅后句省略了“我来摆”,而且把“祥林嫂”与“你放着罢”的位置作了颠倒。前者语气比较平和,带有交待说明的意味,而后者的语气是生硬、命令似的。这虽然只是简单的句式变化,但从文学欣赏角度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祥林嫂所处的环境,就能引起学生共鸣,准确理解正是这简单的句式变化暗示她的生活境遇越来越不如以前。过去是讲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冷酷残忍,现在比较四婶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冷漠的神态,使读者深刻体会到封建制度正是从精神上置祥林嫂于死地。
  文学性课文分析鉴赏时一定要“入境”,这“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所构建的意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入境,方可体味出“此中有真情”的艺术境界,如此,才能使学生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杨秀兰,傅金祥,山东滨州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