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写作的生活化与自然化途径
作者:马 莉 韩利强
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却成了考试的奴仆,他们的作文尽是一些言不由衷的话语,内容空洞无物,思维狭窄,语言晦涩,缺乏真情,也没有创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少思考真正生活的习惯,为考试而作文,写作没有生活化、自然化。
那么怎样让写作活动生活化、自然化呢?
一、树立“写作是表达生活的”写作意识
每次布置作文,学生不是低头沉思,而是手忙脚乱地寻找作文选,这种行为充分暴露学生为作文而作文,没有把写作看作是自己把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过程,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作文与生活是脱节的。如写母爱类的文章,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写母亲背着发高烧的“我”去医院,或者在倾盆大雨之中给我送伞,或者在深夜微弱的灯光下给我补衣服……这是学生习惯抄袭作文依赖背作文带来的恶果,没有树立表达应该出于真情、出于自我的写作意识,没有明白文章最能打动人的到底是什么。而作家凌霄的文章却是这样:“‘现在过得好?’就是这么一句话,却总能触动我心中最娇嫩的地方,一旦被亲情左右,任何装饰都显得苍白无力。拿着话筒,每每语未出,情已满,泪先流。生命里有些属于永恒的东西就像回荡在心坎上的四季风,那就是亲情,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恩情。”这一大段自然流泻出的情真意切的心灵独白,怎么能不让读者为之潸然泪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作文也是如此,当然,老师不可能在每次作文时,都把学生带进自然,带到社会中去让他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但我们可以在写作中要求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入手,表达真实的情感,或者当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时,针对这些事而写,或者通过多媒体广播、电视、报刊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关注人生百态,关注民族命运、世界风云。只要学生不生活在真空中,每一天的朝霞,每一夜的星空,每一轮的圆月,每一朵鲜花,每一缕轻风,每一茎绿草……他们都能体会着痛,体会着爱,体会着恨,也感受着亲情,感受着温暖,感受着友谊……只是他们的才智有高有低,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的程度有浅有深。在写作时,不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如不限制时间、字数,不规定文体,没有立意的局限,想写人写人,想写事写事,只要把自己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让所写的文字永远是自己的话语,让他们尽情地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描写自己心中的梦想。这样写作不再是一种负担,从而树立因为我们生活着,所以要表达生活的写作意识。这样作文才会远离苍白、空洞、矫情,才能达到新鲜和真实。
二、充分发挥课本和读本的功能
作为学生,不可能有很多的时间去涉猎古今名著经典,也不可能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要让学生写出生花妙笔的文章,最直接的途径是运用好语文课本和读本,充分发挥它们的工具功能。新一轮的课改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仅强调文质兼美,强调名家名篇,而且还加强了时文的比例。这些文章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都是学生作文的典范。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比比皆是。立足读本和课本,引导学生品读、仿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梦,像缥渺的歌声,如诗如画;还有《绿》那“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绘神状态,表情达意,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的清新、亲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三个“来得”的重复递深了眷恋与落寞交织的切切情怀。如果对我们所学过的课文、见过的文章都能仔细品味揣摩,读出自己生活的感受,那么便是有限的阅读量,也会为学生的写作增色不少。
另一方面,还可以结合课本和读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扩写、续写等想象作文,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精鹜八极、神游万仞”。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专门强调: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丰富的内容。作文中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生气盎然,光彩夺目。
三、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写作的生活化奠定基础
相关一部分学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触动了写作灵感,但无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或者勉强表达出来,但表达得不确切,思路紊乱。这是因为学生阅读积累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写作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古今中外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由愚变智,才能使学生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深刻。同时也积累了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
总之,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应该有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语文化,写作活动生活化、自然化的教育观念,才能引导学生写出骨血丰满,思想深刻,富有灵气之作,而不是人云亦云、一览无余的令人乏味之作。
马莉,韩利强,教师,现居湖北襄樊。